新华网:北京市民献血率与人格何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9日09:01 新华网 | |||||||||
作者:李代祥 近两天来,因为《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北京市民在一些媒体上遭受了几乎前所未有的责骂。这篇报道援引了一个不知出于何处由何人所做的调查资料,说是北京自愿无偿献血者有20万人,其中本地人占17.52%,外地人却占到82.48%。如此重要的新闻线索,竟然没有具体的信息来源,而且这条报道竟发在世界献血日这样重要的时机!退一步说,就算
对于北京这个拥有150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何谓本地人?何谓外地人?这首先就是一个并不明确的概念,我所熟知的一些专家们有人认为,只有解放前后来京定居以及他们的后代可以算是北京本地人,而我所认识的语言学领域的一些专家却认为,至少也得三代以上在北京连续居住才能算北京本地人。想必其他专家还有别的看法。所以,在北京人口中,有多少是本地人有多少是外地人谁也难说。中青报的报道并未说明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评定标准,又何来一个悬空的比例?要照我的看法,北京至少也当有80%的人算外地人(并不以是否有户口为标志,有户口可能也是外地人),无论是在北京真正有钱的还是掌握着实权的,有多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更认为,北京就是一个主要由外地人组成的城市。如果从这种角度来看的话,北京无偿献血中80%以上为外地人又有何不对? 《燕赵都市报》上的一篇评论 则认为,是“超越贡献的回报”“让受惠者滋生出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特殊公民感”,人格似乎也不正常了,整个社会似乎也不公正不文明了。其实,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调查结果,与人格何涉? 从无偿献血的有关法律来看,无偿献血者本人及其家属在以后的手术中,有凭着无偿献血证获得等量以及数倍用血的优先权,其实惠也是实实在在的,无偿献血的意义不过是在恰当的时候先以自己的血液来救助他人,社会并不因此就欠无偿献血者多少,我本人也献过血,这样说并不是要有意贬低无偿献血者的意义。 当我向身边的一些年轻的北京市民询问是否愿意无偿献血时,他们说:“无偿献血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工作很忙,献血后肯定得补一补,一些宣传资料中也说过献血后当吃些什么什么的,但这样容易打乱生活节奏,饮食也乱了,这样很容易长胖,要再减肥又麻烦。”想来,这位朋友对无偿献血可能带来身体长胖有所顾虑。医学宣传时,强调无偿献血并不损害身体健康想必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所接受,但是否会长胖这方面的说明,有关宣传机构是否知道并有针对性地宣传过呢? 更有的问:“虽然宣传说无偿献血是安全的,但医生为何没有去无偿献血?”笔者为此查过报刊,医生参加无偿献血的报道还真不多见,一是2003年非典期间,为解血液不足之急,南昌铁路中心医院15名党团员在5月23日无偿献血4200ml;另有2003年10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迁入新址11周年,该院组织了真情奉献、回报社会的无偿献血活动。其他的可能也还有。但全社会那么多的医学界专业人士,他们在无偿献血方面的表现为人知者并不多见。那么,仅让形象大使来呼吁人们无偿献血,其作用自会大打折扣。另外,医疗器械的卫生状况也让献血者毫不知情,乌鲁木齐市赵抒因无偿献血感染静脉炎这样的医学事故(新华网2004年6月15日报道) 是否已经可以坚决杜绝?我们也相信,无偿献血本身是安全的,赵抒这样的案例属于极个别现象,但赵抒这样的个例给人们尤其是医疗机构敲响的警钟却不可轻视。 所以,一味地对没有进行无偿献血的人士(这次是北京人,其实远不止北京人)口诛笔伐并不理智。无论是医院还是社会,都没有给人们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对于参加过无偿献血的人们,他们是否真正想过这些细节笔者不敢妄加猜测。可以肯定,一句“北京人对无偿献血缺乏认知”也不见得符合事实。要让更多的人参加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如上的问题必须向人们说清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社会负责,对献血者负责,真正的以人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