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酒里没有一滴葡萄汁”“赚的就是消费者不懂行的钱” 揭开葡萄酒的暴利脸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0日00:29 江南都市报

  “‘臭味’掩盖了‘香味’”

  国内著名葡萄酒专栏作家、独立酒评人吴书仙女士沉重地说:“1998年前老年份国产葡萄酒绝大部分是假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还有良知!”吴书仙的《十问华夏长城》一文,把炮口指向“华夏长城”和“张裕”,也把整个葡萄酒行业置于社会舆论强大的火力之下。“这个本该是朝阳般的行业,本该给人们带来芳香与愉悦的行业,今天却完全变味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了,行业内充斥的‘臭味’掩盖了‘香味’。被误导的消费者,识别不了哪些是‘臭’的,哪些是‘香’的……”

  “酒里没有一滴葡萄汁”

  2004年4月11日,北京朝阳区太阳宫批发市场。

  经朋友介绍,记者找到酒类经销商万勇(化名)。出乎意料的是他竟一口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万勇对记者坦言,“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假葡萄酒我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说,很少有经销商没有做过这种酒的。”万勇告诉记者,市场上假葡萄酒主要集中在低端,卖出去的价格高低都有,但在批发市场上其主要特征就是低价。经他指点,记者在市场上轻易找到一些挂着惊人低价标签的葡萄酒,其中一种标明葡萄汁浓度为50%的720毫升装葡萄酒,单价居然只要3.8元!“这些‘葡萄酒’里真有50%的葡萄汁么?”

  “怎么可能呢?你自己算算看,葡萄汁四五元钱一斤,卖出来的成品酒才多少钱一瓶?要真放了,厂家还赚什么呢?不少厂家为了既定的利润,通常连一滴葡萄汁都不会添加的。”

  4月15日,记者随万勇到吉林某市进货。在市郊一家酒业公司,扮成“随从”的记者在万勇的“协助”下进入了该公司的“调制车间”。接下来的所见可谓过目难忘:在简陋的厂房中央,一个5吨装的罐子占了近半空间,一位中年“调酒师”先拖着水管灌水,然后再依次加入10来种原料(经证实主要是酒精、糖精、葡萄香精、色素、防腐剂等),随后开动机器进行搅拌。整个过程在“调酒师”抽烟的工夫里就轻松完成。在车间的另一边,3个工人守着一台简单的灌装设备,一瓶瓶散发着诱人光泽的“红葡萄酒”就在他们手中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这里生产的就是业内俗称的‘三精一水’葡萄酒。酒瓶当然是回收的啊,不然怎么降低成本啊,当然一般不会高温消毒什么的,那又会增加成本。”万勇悄悄告诉记者,这些酒主要销往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由于多是‘短、平、快’的突击加工,所以通常是前一天订货,第二天就能装车运走。”

  “就是赚你不懂的钱”

  在上海,记者拜访了以评酒严厉著称的吴书仙。她告诉记者,将葡萄名种引进的头3年一般不会让其挂果,理论上只有在7年后才可能结出可酿优质酒的葡萄。也就是说,要酿制像“1992年份酒”这样的“四星级”葡萄酒,葡萄苗木至少应该是1985年前后栽种的。而“华夏长城”的网站却是这样介绍的:“华夏公司于1992年引进世界名种葡萄———‘赤霞珠’、‘品丽珠’、‘梅鹿辄’苗木等26万余株,累计投资96万元……”

  谁都清楚,年份好的葡萄,酿成的酒价格自然也贵。而根据国际葡萄酒业界的惯例,采用该年份的葡萄酿制的酒才可以标注此年份,显然,如果真是标注假年份,那就是有意利用消费者的“共识”,通过“暗算”手段牟取暴利。“可以肯定地说,市场上标注虚假年份,冒充优质葡萄酒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和那些在含量、成分上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一起构成了葡萄酒行业的‘恶习’!”

  一瓶普通的葡萄酒最多就能卖个几十元,但是一旦冠以“××年酿制”的名头,结果就大不一样,不但价格立即上升到好几百元,而且消费者购买时也很少疑心。然而,除了专业机构运用仪器能够检测出“年份”之外,绝大多数“肉眼凡胎”的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被欺骗后还欣然地掏钱。

  “赚的就是消费者不懂行的钱!”采访中,一位以擅长炒作而著称的葡萄酒策划人毫不避讳的说法,让人能轻易读懂其言外之意:消费者就是该为自己的“无知”买单。

  畸形的暴利脸谱

  资深业内人士程毅(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国内厂家的普通“干红”价格一直在每瓶30元~40元,“干白”价格稍低,但也维持在每瓶23元~35元之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干红的生产成本主要体现为葡萄原酒5元,酒瓶2元,标签、胶帽、软木塞等1元,机器等物耗1元,人工税收等约2元,那么一瓶普通“干红”成本就在10元~12元之间,“如果规模扩大,成本完全可以控制到10元以内。”程毅坦言,“当然市场上也有真正高品质的葡萄酒,但对于更多10元左右生产成本的普通葡萄酒来说,谁不清楚这30多元价格的畸形底细呢?”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有些葡萄酒虽然“见不得阳光”,但在市场上却是十分“畅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价格低廉,另一方面由于花钱买来的奖牌、证书给这些劣质产品罩上了一道光环。在一家酒业公司记者看到,“全国公众推荐名优品牌”、“中国名优葡萄酒”、“××省著名商标”等牌子在墙上一溜排开,竟有7块之多。(据《商界》)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