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考热点话题“表现”与“录取”怎样挂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0日06:49 深圳商报

  昨天是中考首日,“学生表现列入录取依据”成为考场外热点话题

  “表现”与“录取”怎样挂钩

  【本报讯】(深圳商报记者乔会清实习生柳叶娇)昨天是深圳市中考第一天,作为中考改革实验区的南山引人注目——记者在南山区的荔香中学、北大附中等考试现场采访时发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现,“学生表现列入录取依据”成为各界人士的热点话题。“表现”与“录取”到底该不该挂钩?学校能否保证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做出公正评价?一些家长、校长、教师及教育部门人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部分家长:分数录取应该保留

  一些家长表示,不赞成将学生综合表现列入录取依据,担心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表现”评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什么叫综合表现?这很难有硬性的标准,容易失之主观。比如说团队参与意识这一项的评价,极容易与教师和校方的好恶混到一起,如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安静,他可能不喜欢太多的集体活动,这应该属于孩子正当的权利与个性。但因此就影响他的综合表现评定,影响他进入好的学校,显然有失公正。还有艺术修养这项,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就对艺术这类东西没有感觉,你硬要评价他的艺术修养就不合适。这样他的综合表现可能就不会得优秀,他功课再好也无法被好的学校录取。凭分数录取,是杜绝走后门和不公正的最好手段,我们认为应该保留。

  学校:综合表现评价易失公允

  南山区一位中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综合表现的评定,包括五个方面: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运动与健康、艺术修养。我认为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评价要特别慎重,可以作为参考值,但不应该在录取中占过多的权重。有的项目比较好考核,如运动与健康,这个比较直观。但有的项目评价就可能仁者见仁,失却公允。比如说,一个小孩子打了几次架,你总不能因此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吧?也不能说他道德意识差吧?如果这样评价的话,对学生不公正,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更不应该影响他的升学。所以今年南山区的中考将学生综合表现作为录取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后,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我们的观点是,要从制度上保证给每个孩子公正的评价。

  还有的校长认为,只有综合表现评价得优秀或优良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第一批录取的学校——这个规定是不太合适的。综合表现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应当作为一个硬件和门槛。

  教育部门:“功课”和“表现”并非简单组合

  一位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南山区中招录取是凭考生中考“五门学业考试等级”和“学生综合表现评定等级”共六项的组合来进行的。每位考生五门学业考试和综合表现评定的等级就会形成一个组合即APA。但这种组合并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

  “中考招生电脑系统”首先是按五门功课的成绩来排序的:①根据五门学业考试各等级所占的比例分别赋予一个位置值;②将考生五门学业考试等级的位置值相加,每位考生将有一个用于排序的总位置值,总位置值小的考生排在总位置值大的考生前面。如考生甲的等级组合为A+A+AB+C,那么,考生甲的总位置值就是:5+5+25+50+95=180;考生乙的等级组合为A+AABC,那么,考生乙的总位置值就是:5+25+25+75+95=225。在排序时,考生甲的成绩排在考生乙前面。

  那么“综合表现”什么时候在录取中发挥作用呢?只有当考生五门学业考试成绩等级组合相同时,“综合表现评定”等级高的人才排在前面。如:甲、乙两位考生五门学业考试成绩等级都是A+A+AAB,甲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是“A(良好)”,乙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是“A+(优秀)”,那么,乙排在甲的前面。至于“综合表现评定”等级达到“A+(优秀)”或“A(良好)”的考生才能报考第一批次高中阶段学校的规定,也是着眼长远、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尝试。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乔会清实习生柳叶娇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