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几代人的记忆 四十多年后走近《红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0日11:05 新华网

  5月17日晚上8时45分,重庆某书城中国小说区,导购员小何做完打烊前的例行盘点后,站在了“红岩”专柜前。“3天卖了1本书”,她感到有些遗憾。在这里,《红岩》享受到了只有畅销新书才能享受到的“待遇”,但是反响并不热烈。

  来自有关方面的数据表明,《红岩》自1961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发行1000万册,并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出版,是中国近现代最畅销的长篇小说。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最早出版《红岩》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向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出版社至今已出版《红岩》365万册,其中: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229.8万册,占该社出版总数的63%;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34万册,占9%;2000年至今出版22万册,占6%。

  20世纪60年代:《红岩》是精神支柱

  2004年5月17日上午,我们找到了《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老人的家,遗憾的是,老人因为生病,未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带着追寻历史的心愿,我们找到了杨益言的哥哥———杨本泉老人。

  81岁的杨本泉在谈到《红岩》时,像年轻人一样激动起来。

  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大公报》当了10多年记者的杨本泉,鼓励并帮助他的同学罗广斌、刘德彬和弟弟杨益言结合亲身经历,创作了纪实文学《禁锢的世界》。1956年,《中国青年报》选登了其中的《江姐》、《小萝卜头》两章,歌乐山的故事开始走向全国。

  1961年,由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的《红岩》面市后,迅速红遍全国。

  “在20世纪60年代初,《红岩》的出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鼓舞着人们战胜种种艰难,人们热烈地讨论着这本书,报刊杂志到处都可以见到评论、感想。可以说,它已经不是一本书了,而是一种精神支柱。”杨本泉说。

  40多年前,从重大毕业去兰州某石油化工厂工作的周耀祖设法买到了《红岩》,这本书后来传阅了半个工厂。《红岩》让周耀祖和他的同伴们热血沸腾,“五星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红”、“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受到烈士精神强烈的感召,他们心中涌动的是为了国家、民族奉献一切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今天,65岁的蒋洪林回忆起《红岩》充满了深情,正是这本书,正是书里的那些英雄人物,帮助他和许多工友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日夜夜。

  直到今天,这一代人还是孜孜不倦地告诉下一辈人,《红岩》让我们懂得了,人只有献身社会、国家、民族,才能找出短暂生命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红岩》激励一代人

  35岁的谭可终于亲眼看到了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

  5月19日,记者在解放碑碰上了从西安到重庆出差的谭可。“我刚去了歌乐山。”谭可一听是关于《红岩》的话题,马上接过了话茬。

  18日一早,谭可“打的”直奔歌乐山,游览渣滓洞、白公馆,随后又去了红岩村。

  他说,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年代。谭可清楚地记得自己14岁时看完《红岩》后,一股热血在心中涌动,他由此立下了要做英雄的誓言,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像烈士一样坚韧不拔,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

  而对于37岁的李志高来说,没有小说《红岩》他就不会来到这个叫做重庆的城市。

  也是在1980年,在湖北的中学上初二年级的李志高读完了《红岩》,后来又看了电影《烈火中永生》。那时,他就迫不及待地想来重庆,想来看一看江姐英勇奋斗并流尽鲜血的地方。

  1984年,李志高如愿以偿考进重庆大学光电精密仪器专业,11年后拿到博士学位,进入《电脑报》社。如今,他已经是该报社社长和天极网的CEO,成为中国IT界屈指可数的领军人物之一。

  李志高说,他的成长过程深深地烙上了《红岩》的印记,多年的拼搏中,他从没忘记《红岩》,烈士精神成就了他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性格。记者陶卫红周雨(来源:重庆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