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区域发展十大预言:地区差距将扩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22:0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 最新一期的《半月谈》刊登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冯杰、候永志撰写的文章《中国区域发展趋势十大预言》,详细分析了中国区域发展的趋势。

  趋势一: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并扩大,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综合判断,未来20年中,地区发展差距仍将呈扩大之势,但是其扩大的速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趋势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文章预测,1980-2002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4%提高到39.1%。2020,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

  趋势三: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城市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城市圈、京津唐地区的大城市圈、胶东半岛的大城市圈、沈(阳)大(连)大城市圈等,这些大城市圈将成为中国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基地。

  趋势四: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文章指出,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减少对国有企业施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地方保护将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跨区域交流的障碍将进一步消除,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区域经济整合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趋势五: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将进一步完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为便利。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与经济增长实现同步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适度超前,网状的、高度系统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所形成的瓶颈将基本消除。

  趋势六:产业转移的速度有所加快,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将逐步形成。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由东向西、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的同时,包括高端劳动力、资本、部分产业、部分产业的高端环节也将进一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也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在近期也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部分高耗能产业上。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

  趋势七: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有望形成新的格局。文章预测,今后10年到20年,中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同时,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和京津唐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也将进一步加速。

  趋势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正在加强,但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仍然相当严重。此外,由于立法、仲裁和执法方面的原因,企业合法权益在外地通常受到各种各样的侵害。

  趋势九: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有望加速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可能产生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显著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改观,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优势仍难迅速启动,再加上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能力将长期过剩,中西部地区在中短期内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

  趋势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将日益加强。从空间上看,一个由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地区、省会城市直至内地各开发区所组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沿海和沿边的对外开放环带也粗具规模,向东、向北、向南和向西全面立体开放的总体趋势也基本明确。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加强将为中国各地区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完)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