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地铁票价全程6元市民嫌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06:45 深圳商报

  地铁票价听证报告昨日见报,市民纷纷致电听证代表表达意见

  全程6元市民嫌高

  【本报讯】(深圳商报记者肖健王纯丹)昨日深圳地铁公司的两个初步票价方案和十几位听证代表的联系方式见诸报端后,听证代表们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广大市民通过各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种渠道反映自己对听证方案的意见。据听证代表讲,市民普遍反映地铁票价过高,“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市民的意见集中在地铁全程票价、优惠方案和储值卡的问题上。

  全程票价不应超过5元

  深圳市华动飞天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职员王聪表示,她接到的电话大部分反映是地铁票价过高。她说,大多数人表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两个方案都不予考虑,因为票价都定得太高。而按照方案二,起步价2元勉强可以接受。但全程如果超过5元的话,就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可以承受的范围。

  深圳市黑驹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建新也说,他昨天一天接到了30个电话,其中部分人已经拥有自己的私家车,但是他们也和大部分人的意见一样:就是地铁票价太高,不利于深圳整个城市的协调发展和交通秩序的根本改善。他说,很多市民表示全程6元的票价太高,如果一家三口出行,来回就是三四十元。“那还不如打的”。而他个人也认为,地铁票价关系的不是一两元的问题,而是整个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况且地面上还有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和地铁竞争,如果因为票价过高使大多数人没法接受的话,那么地铁作为基础设施和深圳“净畅宁”工程的一个重头戏就没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他表示,很多人都表示3元一票制是较为理想的地铁票价收费方式。

  对弱势群体政策应更优惠

  深圳市建力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韦武表示,他从昨天8时30分开始就陆续接到电话,到下午4时左右共接到约100个来电。很多人认为地铁票价过高,还有的对乘坐地铁优惠政策和储值卡的办理提出意见。

  韦武说,很多来电意见集中在地铁优惠方案上。按照公布的优惠政策,中小学生坐地铁可以享受七折优惠。很多人认为,由于地铁进站口很少直达某所小学或中学的,从安全角度出发,中小学生乘地铁上学的比例相对较小。特别是小学生,如果乘地铁可能会有家长“大拖小”。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地铁票价可以考虑从七折降至五折优惠。另外,对于“老人”的优惠政策中,可持老人优惠票享受半价优惠的年龄规定是男性65~70周岁(不含70岁)、女性60~65周岁(不含65周岁)。持免费票的年龄规定是男性70周岁以上或女性65周岁以上。很多人认为这部分优惠的年龄门槛应当分别降低5岁。“深圳55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都是这个城市的拓荒牛。何况对于70周岁以上男性来说,他们就算是能免费,也没力气爬上爬下坐地铁了。因此等他们70周岁才来免费的意义不大。”

  储值卡能否与公交卡兼容?

  对于喜欢用卡的深圳市民来说,地铁储值卡是否合理也成为关注的一个焦点。据深圳义工联工作人员朱国庆介绍,很多市民反馈意见表示,目前“深圳通”和大巴IC卡分别只能坐部分中巴和大巴,如果深圳地铁再推出一个储值卡,那每个人身上可能最多要三个公交卡,极为不方便,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能否让地铁储值卡和公交卡兼容,像香港一样,一张“八达通”搞掂全程?

  韦武表示,他接到的电话也很多对地铁储值卡的押金和工本费提出不同声音。普遍意见是,押金30元尚可接受,但是工本费20元实在太高。目前深圳的其他公交卡都是只收取押金不要工本费的,这种卡使用频率高又较容易丢失,每次补办除上缴押金外还要再交多20元工本费就很不合理。多数人认为工本费在5元~10元较易接受。周边城市关注深圳地铁票价

  据介绍,来电发表意见的有来自深圳各区和各阶层的人,有私家车主、普通工人。就连东莞、惠州的市民打长途电话关注深圳地铁票价。这部分人主要是经常往返深圳从事商务活动的群体,也有的是人在外地家在深圳的,他们大多希望地铁票价不宜过高。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肖健王纯丹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