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毛乌素沙漠中治沙劳模的光荣与尴尬(4)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4日09:26 南方周末 | |||||||||
后走不吃亏,先走咋就吃亏呢? 除了头上那座贷款的大山,另外一件事也让这
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后,对新造林每年每亩补贴50元,如此将执行8年,而在此之前的造林则不享受这项政策。 也就是说,这些治沙大户的树都种得太早了,所以享受不到这个补贴。 石光银算了一笔账。如果按国家新政策计算,他的22.8万亩林地,能得的补贴至少在6000万-7000多万元。 可惜, 这只是一笔虚拟的账单。 “后走不吃亏,先走咋还吃亏呢?国家应该好好鼓励治沙造林的人,做到先走不吃亏,后走也不吃亏。不然的话,又辛苦又没享受政策,太不平衡了!”石光银较起真来挺执拗。 谁都知道原来造林的艰辛,什么都是人工,没有推土机,沙丘得一锹一锹铲平;没有技术指导,得自个儿一点点摸索;国家不给树苗子,得卖家当、东拉西借去买。 盐池县苏步井的王锡刚面临同样窘境,“以前没有政府补贴时,咱造了那么多林子;现在政策有补贴了,咱又拿不上,什么都没赶上。”他很不平。 当初为了买树苗子造林,全家口粮卖了,车子也卖了,王锡刚治沙20多年,原来沙害重灾区的地带,已经变成了一片绿洲。可是眼下,20多万元的贷款让他伤透了脑筋。 下一步他寻思着就地取材,弄个杨树深加工什么的。“可是,想干点啥,又贷不到款。” 上次有扶贫款,三个儿子去贷,人家说老子贷了那么多,现在不能考虑儿子。儿子们只好回来生闷气。 本来,2001年2月24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个意见支持治沙,规定“国家每年发放治沙贴息贷款”。这一举措确实帮当时负债累累的治沙大户解了一时燃眉之急,但社会上也由此掀起了“治沙热”,不少人以治沙为名行套贷款之实,结果,一些贷到款的公司和个人并没有把钱用在治沙上,一些真正治沙的人还是缺钱,再后来国家有收缩治沙贴息贷款政策的倾向,再贷款就更难了,何况,王锡刚还有“旧债未偿”的不良信用嫌疑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