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故事:“走出都市寻找创业的土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09:1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人物检索】庄义民,男,50岁,原海南农垦海口农机厂团委书记。1999年,他带领110多名“集体下岗”的职工租下1300多亩农地,创建海南农垦万嘉果农庄,运用工厂的管理经验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我的再就业故事应该从1981年开始讲起。当时,我们工厂是海南农垦特困企业,时常处于半停产状态,120多名青年工人处于下岗待业状态。我是团委书记,也就成了这些“下岗青工”的头儿。
这样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这个“青年头”总应当组织大家做一点事情,别再继续游手好闲。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大家决定办一家大众化的茶店。 没有场地,我们就在工厂临街部分清理出一块空地。没有资金,我们就向首批加入开办茶店的12名青工家长借。没有桌椅,我们就用工厂的废钢管和废铁“组装”,甚至连房墙也是自己捡石头砌的…… 很快,一个简易茶房诞生了。第一个月下来,每个人分到51.6元“工资”。当时,这已经算是高工资了。接下来,茶店又在早餐时段卖起2毛钱一碗的米粉。3个月后,茶店的职工增加到24人,业务也扩展到书刊、杂志的零售。 我们的信心越来越足了,经营范围继续扩大,在海口市内开了6家分店,108名下岗待业青工重新就业。 1988年,工厂改组为金鼎实业总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一时还可以,我们又都回到企业。没想到,几年以后,房地产的泡沫破了,公司陷入困境。 1998年,我们再次“集体下岗”。 【记者手记】一路风尘,再就业的路上留下庄义民带领下岗职工艰苦奋斗的足迹。面对新的困境,他们又将怎样寻找新的柳暗花明?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听说开发热带高效农业很有前途,也想去试一试。 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在定安县南海农场租下500亩地。不过,这块地的土壤结构只适合种植荔枝,这种长效作物要在3年后才能见到收入,期间还要不断投入。对于资金匮乏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俗话说的好,车到山前必有路。为了走出困境,我们12个人各自筹资2万元,又从澄迈县红光农场租了500亩地,种植辣椒、圣女果等短期作物,间种杨桃、番石榴、大枣、火龙果等长期作物,以“短”养“长”。 然而,企业要想发展起来,资金短缺还是一个大问题。我想到了贷款,却没有资产可以用来抵押。于是,我们拿出了自己家的房产证,这才贷到100万元。 【记者手记】走出“都市”天地宽。庄义民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工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效“嫁接”,在发展农业方面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经过几年滚雪球似的发展,万嘉果农庄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300亩,集海南热带水果的种植、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兴建了百头养猪场和养鸡场,提供农庄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肥,以肥促果,以果养肥。 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与海口市接壤的优势地利,营造乡村田园风光,用浓厚的农庄气息吸引众多游客。如今,原来企业的下岗职工已经全部再就业,还向社会直接和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250个,激发了周边农民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脱离贫困生活。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常常感慨万千。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只要肯动脑筋,肯于吃苦,总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之路。 【记者手记】从单一的农业发展到种、养、游的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庄义民的事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走出繁华的都市,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不乏事业发展的土壤,这或许是庄义民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