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中国今年“申遗”(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6日09:23 东方网-文汇报
  撰文水夫万碧汝秦岭

  我国将向28届世遗大会申报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为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盛京三陵分别申报明清皇宫和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也可能作为自然遗产紧急提名

  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乘火车穿过老岭的盘山隧道,长白山麓、鸭绿江畔的边境小城集安就映入眼帘。从车窗远远望去,龙山脚下耸立着巨大的金字塔形阶梯式古墓。在集安乘公交车就抵达高句丽王城遗址。

  国内城和丸都山城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和仪礼的场所。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壁画精美的古墓群

  高句丽王城外,在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的许多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已千余年,仍色彩鲜艳,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不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东方金字塔”

  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丽王陵,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面积约50多平方米的整块巨石覆盖。墓室内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在坟的顶端,四边条石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钩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古代其他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将军坟后面原有四座式样相同的陪葬墓,规模小得多,现仅存一座。

  “东方第一碑”

  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与长白山的奇丽风光,组成了独具魅力的吉林奇观。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四周围以高大的红色宫墙,金瓦殿堂,光彩夺目。沈阳故宫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规模虽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帐殿的化身:大政殿

  沈阳故宫的东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大清国宣告诞生的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雕刻着麒麟、狮子、葵、莲等,梁、檩、椽、枋彩绘云龙、仙桃等。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殿内部的顶棚没有装饰天花,只在望板上饰以蓝天白云,给人一种晴空万里之感,显得高大典雅。殿堂的正中搭造了一座“凸”字形堂陛,堂陛前有金龙蟠柱,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殿内放置的屏风、宝座,以及台墀上放置的日晷、嘉量等器物都是乾隆时设置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1636年时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也在此举行。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专藏四库全书的文溯阁

  文溯阁是西路的主体建筑,阁前有戏台、嘉荫堂,后有仰熙斋,建筑形式仿照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专门用来收藏《四库全书》,也是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的地方。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等。

  盛京三陵

  位于辽宁的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也称东北三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遗产的清东陵、清西陵,构成了一组清朝帝陵体系,浓缩了清朝的历史。

  清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区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墓面临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清幽。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阶;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福陵一带现已辟为疗养地。

  清昭陵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与福陵同年竣工,经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昭陵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极似一座小城。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牌楼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精美无双。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两翼装饰五色琉璃蟠龙壁。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华表、石兽和大望柱两两相对,整饬肃穆。石兽中的“大白”和“小白”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亭里竖立着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方城为后部,建造在缭墙内,仿佛城中之城。方城中心的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黄琉璃瓦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参观罢隆恩殿,经明楼,即可至方城北端的宝城。宝城为月牙形,城内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墓室。登上宝顶四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

  清永陵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1598年,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的永陵镇。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陵宫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窑、果楼等部分组成。启运山如屏风矗立背后,苏子河如玉带飘过陵前,河对岸的烟囱山与启运山遥相呼应,使地处群山环绕中的永陵显得十分壮阔。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大熊猫栖息地

  濒危珍稀动物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将再次申报世界遗产。能否在28届世遗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引起热爱大熊猫的人们的关注

  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四川邛崃山系的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是大熊猫种群的重要栖息地,是连接其他山系大熊猫种群的关键区域,大熊猫的数量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的三分之一。这儿大熊猫种群生存环境的突出特点,是物种的珍稀性、古老性、特有性与区系成分的复杂性,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与动植物博物馆。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早建立和规模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区,已成为国际大熊猫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正在探索圈养大熊猫放归自然的条件和野化方法。

  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山群中,我国科学家常年悉心保护着大熊猫的野外生活环境以及帮助它们繁衍后代,营建了40多处大熊猫保护区,保护约45%大熊猫栖息地和约61%的野生大熊猫。然而,公路的建设和人类日益频繁的活动,侵害了大熊猫赖以生存的自然山林,大熊猫栖息地被逐渐分割。出于自我保护,大熊猫选择远离人类生活区,在其他山林中另觅新居。目前大熊猫分布区域零散,往往在一大片栖息地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十只大熊猫,导致种群交流受阻和近亲交配,引起疾病抵抗力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减弱和繁殖率降低。这个危险信号已经引起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高度关注。

  据四川省世界遗产办公室副主任张虎介绍,为了保护大熊猫,设想申报邛崃山系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为世界自然遗产,待申报成功后,再逐步扩展到岷山、大小凉山、大小相岭和秦岭等山系,最终将这六大山系连成一体,彻底改变目前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破碎化”的状况,确保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也保护了同域分布的其他珍稀物种。

  然而,大熊猫栖息地的“申遗”道路并不平坦。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早在1989年就曾进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申报程序,却因资料获取不够充分而被拒之世界遗产门外。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和国内外专家的帮助,虽然“申遗”文本和必备附件“世界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已完成,但从以往各国“申遗”的经验来看,几乎很少有二度申报成功的先例。

  据悉,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认为,鉴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特殊性,且大熊猫属于抢救性的自然遗产,可不受申报国“一国一项”的名额限制,并建议四川省采取紧急提名的方式申报。

  相关背景

  据国家林业局6月10日宣布,历时4年半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已结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1596只(不包括一岁半以下的大熊猫幼仔),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61只,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栖息地质量有所改善。

  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迟海峰摄

  列入中国世遗预备名单的五台山大白塔吕晓宇摄

  沈阳昭陵皇太极坟墓的宝顶谢环驰摄

  沈阳故宫仿古游

  郭大岳摄

  大熊猫宝宝在卧龙的“托儿所”玩耍孙恕摄

  列入中国世遗预备名单的中国喀斯特梭布垭石林杜华举摄

  列入中国世遗预备清单的广东开平碉楼刘大伟摄

  图片均为新华社提供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2004年各地防汛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