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欧丽曼传销案:精神鸦片为何能俘虏大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7日06:56 北京青年报

  近段时间以来,千名大学生身陷传销泥潭而无力自拔的新闻,一直都是各地传媒的报道重点,通过重庆“欧丽曼”非法传销的这个典型案例,公众社会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那就是被称为“老鼠会”的地下传销机构已经把大学生当作主要的发展对象。例如在“欧丽曼”事件中,三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竟然控制了两千多名在校大学生。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情形并非“孤证”,2003年9月,广西贵港市石羊塘派出所查获一个非法传销窝点,涉案人员达5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在一些小型的传销组织中,大学生更是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充当了“骨干力量”。

  高学历、高智商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为非法传销的俘虏,进而成为非法传销的参与者?这个问题令人费解。分析重庆“欧丽曼”事件的新闻材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参与传销的大学生们虽然受着肉体上的折磨,但精神却极为亢奋,他们在捡拾烂菜叶充饥的时候,还能发出“欢歌笑语”,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更是表现得“激情澎湃”;执法人员捣毁了传销窝点、解救了不少大学生,但在其后的执法行动中,往往又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对此,有识之士指出,传销组织者是用“精神鸦片”迷惑了大学生,把他们变成了财富谎言的俘虏,很多参与传销的大学生甚至被彻底“洗脑”了。

  传销的“精神鸦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诱饵”,即以虚假的成功案例来编造一夜暴富的神话,从而引诱大学生入伙。二是“兴奋剂”,即以格言、警句的方式为传销行为披上个人奋斗的外衣,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精神潜力,继而让身陷传销的大学生难以自拔。传销组织采用的集体生活方式、“亲情管理”模式、“吃苦耐劳”形式和相互激励机制,也颇为符合青春期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实际情形看,“精神鸦片”成为传销组织者扩大传销网络、巩固传销体系的有力武器。

  大学生之所以会被传销的“精神鸦片”所迷惑,原因是多方面的。传销组织者所选择的口号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如传统式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代式的“放下面子创业”,对任何人群都有一定的暗示性和催眠作用。而从心理层面看,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充满梦想和渴望行动的年龄,传销组织者编织的奋斗神话也很容易打动他们的心灵。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在重庆“欧丽曼”事件中,不少大学生已经旷课数月,学校方面对此却一无所知,在公众看来,这样的情形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不禁想问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松懈现象?我们的大学生是不是已经成为象牙塔里的“孤儿”?如果说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能得到严格执行的话,大学生又怎么可能成群结队地参与传销?如果辅导员没有被取消、班委会仍然在运作,高校管理者又怎么至于如此闭目塞听呢?

  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殿堂,其功能并非仅仅传授知识,它更应该传授精神与梦想,但是,精神的魅力、梦想的力量越来越被功利的观念所取代。另一方面,缺乏创新、类似说教的思想教育课程不仅脱离了现实生活,也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相脱节,身体力行的人格养成,蜕变成名不副实的“实习”,以至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守”现象,从刘海洋、马加爵这样的离奇个案,到各地大学生对非法传销的群体参与,都反映了“失守”问题的严重性,对此,我们的教育界难道不应该深刻反思吗?

  本报评论员

  作者:蔡方华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2004年各地防汛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