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孩子为何吃“忆苦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7日07:3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作者:白剑峰 报载,美国不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流行吃“忆苦饭”,其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习珍惜粮食和同情穷人。 旧金山的一所中学曾组织了一项“体验饥饿”活动。每个学生抽取一张就餐券,要
和美国孩子一样,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孩子对“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已颇感陌生。他们习惯于穿名牌、喝可乐、玩电脑,充分享受着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生活。他们不忧“营养不良”,而忧“营养过剩”;不愁“娱乐贫乏”,而愁“娱乐过度”。但是,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他们的精神缺失也越来越明显。有的孩子不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对于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史毫无兴趣;有的孩子花钱如流水,吃穿摆阔气,根本不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有的孩子一味追求个人享乐,对贫弱者缺乏起码的同情……这说明,物质的富裕并不能掩盖精神的“营养不良”,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吃苦教育”显得十分紧迫。 然而,关于是否对当代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当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尝过苦,就不会珍惜甜,越是富裕了,越要学会艰苦奋斗。另一种观点认为,时代不同了,苦日子熬过去了,如果让孩子们再吃苦,既残酷又没有必要,苦日子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也不值得重新体验。 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笔者认为,物质财富是一代又一代人累积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累积的。物质财富值得珍惜,精神财富更需传承。特定的物质背后是特定的精神,只有同时继承了物质和精神两件“法宝”,才能推动人类文明浩荡前行。从“吃草根、煮皮带”的岁月里,我们理解了长征精神;从“小米饭、南瓜汤”的影子里,我们懂得了延安精神;从“木板凳、土布衣”的旧物中,我们认识了西柏坡精神。今天,我们重温那些“苦日子”,并不是想要倒退到物质贫乏的艰苦年代,而是希望找回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无论时代怎样变,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