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孩子为何吃“忆苦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7日07:3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白剑峰

  报载,美国不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流行吃“忆苦饭”,其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习珍惜粮食和同情穷人。

  旧金山的一所中学曾组织了一项“体验饥饿”活动。每个学生抽取一张就餐券,要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是券上写着“15”,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总人口15%的富人,可享受到一顿丰盛的午餐和很好的服务;要是券上写着“25”,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人口25%的“温饱型”,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而要是抽到的就餐券上写有“60”,那么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那顿午餐就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尽管活动是象征性的,但孩子们已意识到世界饥饿人口之多,以及世界仍然充满了不平等。于是,许多孩子不再浪费粮食,甚至还向学校的“粮食银行”捐赠了自己节约下来的食品和零用钱,孩子们在经历了“体验饥饿”的短暂痛苦之后,悟出了很多道理,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和美国孩子一样,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孩子对“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已颇感陌生。他们习惯于穿名牌、喝可乐、玩电脑,充分享受着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生活。他们不忧“营养不良”,而忧“营养过剩”;不愁“娱乐贫乏”,而愁“娱乐过度”。但是,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他们的精神缺失也越来越明显。有的孩子不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对于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史毫无兴趣;有的孩子花钱如流水,吃穿摆阔气,根本不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有的孩子一味追求个人享乐,对贫弱者缺乏起码的同情……这说明,物质的富裕并不能掩盖精神的“营养不良”,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吃苦教育”显得十分紧迫。

  然而,关于是否对当代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当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尝过苦,就不会珍惜甜,越是富裕了,越要学会艰苦奋斗。另一种观点认为,时代不同了,苦日子熬过去了,如果让孩子们再吃苦,既残酷又没有必要,苦日子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也不值得重新体验。

  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笔者认为,物质财富是一代又一代人累积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累积的。物质财富值得珍惜,精神财富更需传承。特定的物质背后是特定的精神,只有同时继承了物质和精神两件“法宝”,才能推动人类文明浩荡前行。从“吃草根、煮皮带”的岁月里,我们理解了长征精神;从“小米饭、南瓜汤”的影子里,我们懂得了延安精神;从“木板凳、土布衣”的旧物中,我们认识了西柏坡精神。今天,我们重温那些“苦日子”,并不是想要倒退到物质贫乏的艰苦年代,而是希望找回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无论时代怎样变,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2004年各地防汛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