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权威专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7日10:0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讯(记者姬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多次召开医药专家、药品生产经营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会,反复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决定:在推进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过程中,加强抗菌药的管理,要求自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各种抗菌药在零售药店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销售。同时决定加快药品分类管理推进步伐,计划至2005年初步实现药品分类管理。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滥用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一方面它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不合理使用四环素造成的四环素牙至今仍影响着我国的一代人,在我国近2000万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中,多数是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造成的。滥用抗菌药还会造成过敏和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损害,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在其监测到的病例报告中,抗菌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接近中西药报告总数的一半,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远排列在各类药品之首。另一方面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致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大量的耐药菌的产生,一些有效的抗菌药物不断减效甚至失效,造成感染性疾病治疗越来越困难、治疗费用越来越高,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已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同时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研究,远不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快。专家担忧:长此以往,人类将面临没有抗菌药物可用的威胁,将回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随着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开创了人类医学史和抗菌药物研究与发展的里程碑,随后各种新型抗菌药的不断出现,有效地治愈了各类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大大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抗菌药物作为人类在医药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在保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抗菌药不合理使用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我国抗菌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的情况也十分严重,这其中既有医疗服务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原因,也有公众自我购买、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现象,还有畜牧、水产等养殖业滥用抗菌药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用药需求不断增长,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滥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我国政府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题十分重视,管理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其不合理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不断加强抗菌药不良反应监测,在地方药品标准品种整顿中取消了组方不合理、不良反应大的抗菌药品种的文号,停止了抗菌药在大众媒体广告的审批,实施了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卫生行政部门也在采取措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说,抗菌药按处方药严格管理,凭医师处方购买,是国际普遍认同并采用的药品管理模式。该项政策作为我国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步骤,可能在一定时期会对群众的用药造成一些不便,也会对零售药店的经营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用药安全比任何问题都更为重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权威专家警告广大消费者,切忌滥用抗菌药物。

  专家释疑抗菌药物

  什么是抗菌药物?

  答: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和其它化学合成或半合成的抗菌药物。

  滥用抗菌药物有什么危害?

  答:滥用抗菌药物可以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如果许多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耐药,这种局面将非常可怕,即这些细菌感染将变得所向无敌,人类对它们束手无策。如耐多药结核菌就成了当前世界上结核病防治的难题。

  滥用多种抗菌药物会有何不良后果?

  答:滥用多种抗菌药物有可能产生以下不良后果:使耐药菌株更加增多;使毒性反应、过敏性反应等不良反应增多;使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浪费药物,增加国家和患者的负担。

  解决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答:限制抗菌药物的滥用;研制新型抗菌药物和制备疫苗来对付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中限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是最为可行的。

  滥用抗菌药对人体有如下危害:

  1.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的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不存在耐药现象。

  2.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4.造成社会危害。滥用抗菌药可能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对感染的治疗会变得十分困难,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将对细菌束手无策。

  我国几起药害事件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温州市用四咪唑(Tetramizole)引发迟发性脑病,该病在温州市流行20多年,原因不明的“脑炎”达数百例。全国其他11个省市也报告了四咪唑和左旋咪唑引起“脑炎”300多例,经调查引起迟发性脑炎发病率(4.85/百万)虽不算高,但可致残致死。1982年国家卫生部宣布淘汰四咪唑后,“脑炎”发病率急剧下降。

  20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由于药物致聋、致哑儿童达180余万人,其中药物致聋儿童占60%,约100万人,并以每年2万~4万递增。主要原因是抗生素致聋,其中氨基糖苷类(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80%。新霉素滴耳、冲洗伤口也可致耳聋,红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β、阿司匹林等均可发生耳毒性副作用。

  我国药品分类管理

  药品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疾病的特殊商品,将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实施监督管理,是保证用药安全合理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国际普遍采用的药品管理模式。

  在实施药品分类管理以前,我国除毒、麻、精、放和戒毒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外,其他药品在社会零售药店基本处于自由销售状态,对药品在大众媒体的宣传也没有明确的限制,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用药造成巨大隐患。

  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我国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同年6月发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11月公布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及管理规定》(暂行)。12月制定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药品监督管理法规,初步建立起药品分类管理的法规体系。

  国家药监局还进行了非处方药的遴选,截至目前公布了六批4326种非处方药,初步对上市药品进行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国家公布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建立了对非处方药药品进行审核登记的制度。并按照科学、简明、消费者易懂的原则,进行了非处方药说明书修订和规范,公布了所有非处方药的说明书,目前非处方药品种已达到相当数量,已基本能满足消费者在零售药店选购非处方药,进行正常、合理的自我药疗的需要。

  国家药监局加强了药品的广告管理,规定自2002年11月30日起,除已确定为非处方药的品种外,一律不得在大众媒介发布处方药广告。

  国家药监局在流通领域加强了对处方药的监管,在2001年规定所有注射剂药品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2003年我国又作出了自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药物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的决定,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实际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框架和模式。

  什么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什么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即可按药品说明书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不是药品本质的属性,而是管理上的界定。非处方药英文简称是OTC,主要是用于治疗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疾病。

  2.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是如何划分的?

  我国上市的中、西药品有上万种,哪些能作为非处方药,不是由药品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自行决定的,而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遴选并批准的。遴选的原则是“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

  使用抗菌药四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抗菌药是退烧药而随意使用。不是所有的发热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伤风感冒通常由病毒所致,也发热,用抗菌药毫无用处,而服用一般解热镇痛药大多可以奏效。患了病毒性感冒后,应到医院诊疗,一般不需要服用抗菌药,只要加强护理,适当休息,多喝开水,给予易消化的饮食,通常会很快恢复健康。

  误区二:认为越是新的、贵的抗菌药疗效越好,不少病人时常向医生点名要使用某种抗菌药。其实,每一种抗菌药都有各自的适应症,执业医师根据病人的病因配一些对症的抗菌药,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误区三:不少人为保险起见,随意应用抗菌药作为预防用药。哪怕是皮肤外伤、手术清除表浅的小囊肿等无菌手术,也一律使用抗菌药。事实上,如此滥用不但预防不了感染,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

  误区四:患有细菌感染,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使用抗菌药,根本不重视必要的细菌培养。如不能明确治病病菌,盲目使用抗菌药,还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基地绑架土耳其人质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2004年各地防汛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