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凝聚在党旗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11:07 北京日报
  凝聚在党旗下
撰稿:本报记者 赵靖云 王刘芳 摄影:本报记者 李继辉

  一 党日烛光

  盛夏的一个黄昏。

  崇文区劳动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一楼大厅里,庄严的仪式正在举行。主席台前几张大桌子上,红、黄、蓝三色的数百支蜡烛,拼成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图案:蓝色的海面上波浪起伏,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万丈金光洒向四方……

  200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来自京城十几个区县,几十个行业,200个单位。刚刚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顾不上回家就赶来这里,有人向单位请了假提前出门,有人花几十元打车过来……谁也不愿迟到,因为这天是7月1日,党的生日;而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今天他们要聚在一起,一人点亮一支烛光,为党过生日,也为自己过共同的“第二生日”。

  灯暗下去了,蜡烛一支支被点燃。一朵朵跳动的火苗,是一颗颗跳动的心。会场很静,静得能彼此听见心潮的汹涌。有人在哽咽,有人在悄悄抹去脸上的泪水。对许多人而言,这幅烛光拼图,将是他们一生里最难忘的画面。

  当最后一支蜡烛被点燃,全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党员们齐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高亢激越的歌声破门而出,窗外,行人为之驻足。

  谁能想象?在这个据说人已经变得“实际”、“功利”的年代,在崇文职介,居然有这么多有着各自生活压力的流动党员会在炎热的夏夜从四面八方汇拢到一起,只是为了过一个组织生活……

  二 “我需要组织”

  我曾经彷徨

  暂时失去了家

  像单飞的孤雁

  眼前的世界迷迷茫茫

  ……

  这是崇文职介一位流动党员商克文写下的诗句。对党员来说,党组织就是第二个家,找不到家,就成了单飞的孤雁。

  市场经济,企业改制,社会转轨,造成了空前范围和幅度的人员流动。有人下岗,有人下海,有人跳槽。流动人口中,有相当部分党员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过去小说电影里常见的党员找组织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了新的版本。

  1999年,一位下岗女工找到崇文职介中心,进门先打听:“这儿能入党吗?”

  她叫冯格平,是军人的女儿,从小就对党组织充满向往。1983年,她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此后十几年间,又先后三次递交申请书。1998年7月,她所在的商店被出租,42岁的冯格平下岗了!

  为了能和党组织接上头,冯格平四处奔波,几乎跑遍了京城所有职介中心,得到的回答都是:不能发展党员。她伤心欲绝:自己这辈子入党无望了吗?为之奋斗15年的理想就此破灭了吗?

  听了冯格平的诉说,崇文职介党委书记刘燕平被深深感动了,她拉着冯格平的手说:对不起,党组织委曲了你们这些积极分子,我们这儿能发展党员,欢迎你来参加我们的组织生活会!

  一句话,让冯格平的眼泪夺眶而出。

  在崇文职介,冯格平递交了她的第五份入党申请书。一年后,她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杨庆华,原来是政府公务员,1996年辞职下海。几年时间,他走南闯北,把生意打理得日渐红火。然而商海浮沉,内心却时常有种莫名的失落:以前在单位,每星期党员们都要在一起交交心、说说话,那种同志情谊令人难忘!现在几年没过组织生活了,甚至找不到地方接转组织关系,这样下去,我还算个共产党员吗?

  1999年,听说江西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党员到井冈山过组织生活,杨庆华丢下生意,找到一位在江西省委工作的战友,“走后门”过了一次组织生活。谈心会上,他困惑地发问:能不能给下海的党员们一个倾听党组织声音的机会?

  2001年“七一”,在北京市庆祝建党80周年表彰会的表彰名单上,杨庆华偶然看到了老同学刘燕平的名字。他赶忙从四川赶回北京,跑到会场找刘燕平,见了面来不及叙旧,老杨张嘴就问:“你们崇文职介能接转组织关系吗?”刘燕平答:“能啊。”“太好了!”50岁的杨庆华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年国庆节,杨庆华在下海5年后重新过上了正式的组织生活。站在鲜红的党旗下,他激动万分,感觉自己又一次入党了。

  从1996年9月组建流动党员支部到现在,不满8年,崇文职介党组织聚集了八面来归的流动党员2042人,论年龄跨度,从20岁到60岁;论学历,从大字不识到研究生;论职业,从个体户到普通员工、白领、私企老板……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跟冯格平、杨庆华类似的“找组织”的经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有人觉得基层党组织已可有可无的时候,他们用行动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我需要党组织!”

  正是这种需要,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

  三 寻找需求之钥

  计划经济年代,基层党组织党、政、经权力交叠,党员群众很大程度上必须依存于组织。今天市场经济形势下,党组织不再直接行使行政管理权和经济支配权,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需求,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于党建工作者,这是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尤其崇文职介这样在新体制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劳动服务组织,他们所面对的,是前所未见的流动、分散、无法再以传统隶属关系来管理的人群。

  刘燕平和她的同事们,在日常工作中细心体察着这个人群的需求。

  周恩顺是在一次开会时引起刘燕平注意的。那天他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穿件浑身是褶的白汗衫,头发蓬乱,胡子拉碴,耷拉着脑袋,自始至终没和人说一句话。会后,刘燕平约周恩顺过来聊聊。

  “老周,怎么老不说话?”

  “我不能说话,一说话就想哭!”

  “你就把我当大姐,有什么话跟大姐说说吧。”

  听了这话,一米八的汉子泪如雨下。他哽咽着说:“书记,在您这儿把我当个人,出了这门,谁拿我当人看……”

  原来,下岗几年,老周一直没找着工作,由于生活窘迫,没少遭人白眼。满腹委屈又不知道找谁说,渐渐地,人变得悲观消沉。

  “你要自己活出个样儿来,不怕别人怎么看!”听了周恩顺的倾诉,刘燕平给他打气。一番开导激励,让蔫着进来的老周挺着胸走了出去,临出门他对刘燕平说:“打今儿起我不叫‘老周’了,我今年42岁,您叫我小周吧!”

  打这后,周恩顺像换了个人。崇文职介帮他找了份洗碗的工作,开始还担心他一个大老爷们干这个怕丢份,没想到他说:“下岗女工都能去干力气活,我一个男人为什么不能洗碗?”踏踏实实,一干就是好几年。每次党组织搞活动,他都积极参加;职介党委办的每一期《流动党员之家》,他都精心地保存着。

  党员耿梅娟,在内蒙古建设兵团多年,年届四十才回到北京,好不容易在一家商场找到工作,没多久又患上了急性肾小球肾炎,随后被企业辞退。恰好此时,她的爱人也丢了工作,一家三口的生活顿时没了着落。耿梅娟找到崇文职介,未语泪先流。

  “别伤心,我们帮你!”刘燕平安慰耿梅娟。她亲自帮耿梅娟上下奔走,终于根据有关劳动政策,为她办下了提前退休手续。领到第一笔退休金,耿梅娟哭了,说:“我这党没白入……”

  从此,她逢人就说崇文职介好,每次党组织活动,都强撑病体参加,来回路上拎个凳子,走一段,放下歇一会儿,再走一段……这么多年,始终如此。

  从周恩顺、耿梅娟身上,刘燕平由衷感到,党员对组织的需求有时真的很简单。社会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部分党员群众的利益受到影响,但我们的党员群众是如此识大体、顾大局,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党组织伸手给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哪怕是一句暖心窝的话,他们就会久久地感念;一点尊重,一点关怀,一点理解,一点温暖,就足以加深他们对党的感情和信赖。

  而作为社会中的先进分子,很多时候,他们要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归属感,平等和尊严,内心情操的升华。冯格平、杨庆华为什么要千辛万苦找组织?周恩顺为什么在党组织里才重拾自尊?数以百计并没有受到硬性约束的流动党员,为什么会自愿前来参加党日活动?一个越来越分层化的社会中,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的流动党员们在党组织里,才能找到共同的精神归属,进而忽略各自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评价,以党员的身份平等相见,一起分享彼此共有的崇高理想和信仰。

  这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党员对基层党组织产生的独具时代特色的新需求。

  深入研究、发现这些需求,就为基层党建工作找到了一把开门的钥匙。

  四 真情服务链

  王桂玲、刘松山,崇文职介的两位就业指导师,又都曾是历尽坎坷的下岗职工。

  王桂玲是党员,她初到崇文职介求职,帮助她的是书记刘燕平。刘松山是群众,他初到崇文职介求职,帮助他的是书记刘燕平和党员王桂玲。现在,刘松山又跟书记刘燕平、党员王桂玲一起,在帮助更多的人。

  这样的一根链条,意味深长。

  王桂玲原是国企的先进职工,1994年8月因企业调整结构而下岗。失去工作后,沉重的打击接踵袭来:丈夫离家出走,女儿两次住院……巨大的压力下王桂玲绝望了。她回厂里交了半年党费,给女儿留下份遗书,独自跑到北戴河去寻短见。正当深一脚浅一脚往海里走时,迎面一个冰冷的海浪将她泼醒了:女儿幼小、双亲老迈,自己能这么走掉吗?

  回到北京,王桂玲来到崇文职介,刘燕平接待了她。后来王桂玲回忆:“书记真诚的笑容和问候,让我心里一下子暖了,亮了。”

  刘燕平与王桂玲进行了推心置腹的长谈:“你在国企工作那么多年,干得很好,留恋原来的环境我能理解。可咱得向前看,旧的机制正在被打破,对你来说,关键是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新技能,一句话,路还得靠自己走!在逆境中奋起,在挫折中自强,这才是共产党员的品格!”

  在刘燕平帮助下,王桂玲先后找到了几份新工作。40岁生日那天,崇文职介党组织给她过了平生第一个带蛋糕的生日。她在新工作中遇到了难题,刘燕平又送她一张卡片,上面写着:“雕刻自我,雕刻时光美丽永远属于我们这样的女人”,还有一行小字:“降低点标准,再找一个吧。你的大姐。”

  王桂玲哭了。后来当刘燕平又给了她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月入千元的推销员,一个是月工资400元的崇文职介接待服务临时工——让她选择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我也想为跟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做点事。”

  到现在,王桂玲已接待了3万多名求职者,帮助4000多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一次,为了帮一位下岗女工找工作,她在盛夏40℃高温的正午骑车从崇文赶到海淀,到海淀区职介中心找同行帮忙,工作人员望着浑身汗湿的王桂玲,以为她是来求职的,待得知她的来意,无不肃然起敬。

  刘松山三次失业后找到崇文职介,接待他的正是王桂玲。当时的老刘一肚子怨气,但听了王桂玲以自己经历现身说法的职业指导谈心后,他的心态渐渐平和下来。王桂玲为老刘介绍了一份社区保安的工作,月收入500元,老刘格外珍惜。

  2000年,刘松山以优异的工作表现被评为北京市再就业明星,从市领导手里接过了奖状和1000元奖金。两口子高兴啊,一商量,买了几斤糖拎到崇文职介去谢刘燕平、王桂玲这些帮助过他的书记、党员们。没想到,人家分享他的喜悦,却坚决不收他的礼,最后在他反复央求下,才打开其中一包糖,在场6人每人吃了一粒,其余的都让他包好带回去。

  “打这儿起,只要崇文职介有事召唤,我刘松山风雨无阻。”老刘说。

  这年7月1日,刘松山向崇文职介党委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是他继年轻时代之后写的第三份入党申请书。“对党重燃向往,是因为看到了崇文职介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付出的真情服务。”

  现在,刘松山自己也在每天为前来求职的人们真情服务着。“您好!请坐,我能帮您做些什么?”这是他接待每位求职者的第一句话,接着,一杯水会递到求职者手中。

  “别小看这一句话、一杯水。”老刘说,“人家都是带着难处、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来的,你给他一杯水、一句暖心窝的话,他心里的冰雪就融化了。”

  就这样,在崇文职介,一根传递真情、点燃希望的长链不断延伸着。真情和希望像一把火炬,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每人都被温暖、再去温暖身边的其他人时,一点点、一片片的光热中,党的形象就被照亮了。

  五 唤醒

  流动党员的特点,是职业不同、地点分散、变动频繁、不易集中。通过什么形式把他们聚拢起来,让他们有归属感和集体的荣誉感?

  “组织生活。”刘燕平说,“一个组织,只有保持正常有效的组织生活,才表明它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但这个组织生活不能再是老套的念报纸、读文件。她和她的伙伴们大胆创新,像商家搞企划案一样精心策划,把每一次“党日活动”都办得直指人心、高质高效。

  春天,党日活动的主题是“心中有绿”、“心中有根”。数百名流动党员集合起来,到京郊种下一片片新绿,同时也见证心中的树、心中的林。心中的树,是信仰,是理想;心中的林,是集体,是同志。

  夏季,当“七一”来临的时候,党员们聚集在一起,庆祝党的生日,也庆祝自己的“第二生日”。党委请人用电脑制作了一幅面积足有3平方米的大拼图,将它分成数百块,每位党员拿着其中一块找自己的位置。当全图拼成时,一面鲜红的党旗呈现在大家面前。在党旗前,党员们齐声朗诵:“我是镰刀,我是斧头,我是党旗的一角……”

  金秋,国庆之夜,党员们一起来到玉渊潭公园,在长河岸边每人点燃一支蜡烛。点燃蜡烛的瞬间,每人心中默念对祖国的一个祝福。当几百支蜡烛带着几百个祝福随水漂去,在场的人们激动地高呼:“祝伟大的祖国永远年轻!”

  冬日,党员们一起欢度春节,主题是——“流动党员回家过年”。每位党员亲手制作一张“谊缘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连同自己的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互相交换,每人都交到了一位新朋友,结识了一位新同志……

  这些动人心魄、寓意深远的党日活动,以庄严的仪式感、神圣的召唤力强烈吸引了每一位流动党员,让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精神归属,唤起心灵升华。

  正因为如此,在崇文职介,过组织生活成了党员们翘首盼望的乐事,每次党日活动都像一个盛大的节日。为了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员向单位请假,有的党员凌晨4时起床坐第一班公共汽车进城,有的实在参加不了,事后还要到流动党员活动室来补看录像……

  有个叫曹恩彬的流动党员,第一次通知让他来参加党日活动时,他惊讶地说:“我刚从海南开车回来,一路上听到见到的多是怎么想法赚钱,你们这儿还张罗过组织生活?开什么玩笑!”然而参加过一次后,从此每次活动都花70多元从海淀打车过来参加。周围同事不解:“花钱去开会,你没毛病吧?”曹恩彬认真地说:“你们去了就知道了,那里是一片圣洁的净土,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净化。”

  去年初的一天,被查出肺癌晚期的党员郭宝春拖着病体来崇文职介交党费,刘燕平见了感动万分:老郭失业多年,要供养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又是肺癌晚期,连看病吃药的钱都困难,就这样还没忘记交党费!正好春节将至,照例要举办“过年回家”主题党日活动,刘燕平请郭宝春到时一定参加。

  当天活动上,刘燕平先讲了郭宝春病中前来交党费的事,并带领大家向他鼓掌致敬,随后宣布颁发“阳光慰问奖”,第一个获奖者就是郭宝春,奖金500元。在掌声中,事先毫不知情的郭宝春上台领奖,刘燕平说:“党委还要送给您一件礼物。”她打开一只盒子,里面是一匹凌空欲飞的骏马,“这叫一马当先,希望您尽快战胜病魔!”最后,在她提议下,全场500多名党员为郭宝春齐唱一首歌。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起,台上台下的人都流下了热泪,郭宝春说:“我没为党委做什么,党委却为我做了这么多!”

  这一刻,每个党员都真切地找到了“家”的感觉,体验到了组织的温暖。久违了的一种美好、崇高的情感,在一颗颗心里复苏、升腾、激荡、传递。

  “苏醒”。就像那年春天的党日活动,党员们在新植的林地里竖起一块石碑,碑上刻下的这两个大字。

  那是身为共产党员的自信、骄傲、勇气、责任、理想、信念的苏醒。

  六 授人以渔

  党员群众登职介的门,首要目的是找工作。如果党组织不能给他们切实有效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单纯的党务工作必将成为失去载体的空谈而不能持久。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围绕业务和党建的有机结合,崇文职介创造了“情境效能八平台”职业指导模式,以感情为起点,以效能为目标,以职业指导谈心会、流动党员管理、政策咨询课堂、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素质测评、职业介绍信息、青年职业生涯策略指导、用工单位链锁式指导等八平台为途径,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求职者克服自卑心理及“等、靠、怨”情绪,增长知识、技能,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帮助他们坚定信心,转变观念,重塑自我,重新走向工作岗位。

  自成立以来,崇文职介已帮助多达4.7万人实现了就业。

  一次招聘洽谈会上,有个下岗失业人员拍着桌子冲王桂玲吼:“你不是再就业明星吗?你给咱找个工作吧!”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王桂玲不急不恼:“您知道您为什么找不着工作吗?”一句话把对方问住了。王桂玲心平气和地往下说:“您看您的形象和说话方式,哪个单位能用您?哪个单位敢用您?您知道是为什么吗?”

  “为什么呀?”对方口气变了,“您帮我分析分析。”

  王桂玲请他来参加下一期的职业指导谈心会,会上,帮他做了职业素质测试,分析了性格里的长处和不足,教给他求职面试的技巧,还特别提醒他,求职就像谈恋爱,第一印象很重要,出门应聘要像出门相亲一样,得仔细照照镜子,胡子要刮,皮鞋要擦,衣着要整洁,头发要梳理……

  没多久,这位失业人员果然应聘成功,在一家宾馆当上了保安。隔三差五,他要到崇文职介来一趟:“来看看我桂玲姐。她帮助了我,教育了我,我忘不了桂玲姐这份情。”

  流动党员商克文失业后,跟人合伙在顺义开了个养猪场。由于没经验,几人胡乱买回了100多头小猪,谁知黑心的卖猪人为多挣钱,给每头小猪都喂了塘泥,买回来后小猪全拉稀,一头接一头地死去,开张没几个月,猪场就赔了18万元!这可是几位下岗人员后半辈子的养老钱呀,商克文不吃不睡,一天到晚对着空荡荡的猪栏发呆。

  听到消息,刘燕平和党委的几个同志赶到顺义,安慰鼓励商克文。恰好崇文区劳动服务中心推出了扶持下岗创业人员的小额低息贷款,刘燕平找到区劳动局,帮商克文争取到了第一笔贷款两万元,数额不大,却是雪中送炭!不久,得知丰台区也推出了妇女互助创业小额贷款,而商克文有位合伙人正是丰台区户口,职介党委把商克文的情况介绍过去,在区劳动局帮助下,为他又争取到贷款5万元。

  这两笔贷款成了猪场的转折点。如今,它已经发展成100头种猪、1000头存栏的大猪场,赔的钱全回来了,下月,猪场的规模还要扩大。

  ……

  孤雁重回家

  像逢露的禾苗

  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

  我不能彷徨

  支部就是家

  眼前的世界我们去闯!

  商克文写下的诗句,代表了众多党员群众的心声。这些一度在社会变革中受挫、失落、困惑的人们,得到党组织温暖的关怀、实在的帮助,看到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

  有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再加上共同的愿景和利益,党组织就把自己和党员群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七 联络员

  从1996年到现在,崇文职介党组织汇聚的流动党员从13人增加到了2042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家庭。

  按常理说,两千多分散的流动党员,怎么管?不说别的,光是每次党日活动把所有人通知到,就是个不小的难题。

  但在崇文职介,这个问题轻易就解决了。因为他们有180多个“联络员”。

  联络员都是纯义务的,从党员中间选一些热心负责的,由他们来充当党委和一般党员之间的桥梁,每人联系10到15名党员。

  当联络员,意味着本职工作之外时间、精力以至金钱的额外消耗。然而没人把它看作一种负担,相反,许多人主动要求当。

  “的哥”孟亚春,自从组织关系转到崇文职介,就一直担任联络员。8年间,党组织的大小活动,他一次没落下。“时间就是金钱”,出租车司机对这话有更切身的体会,有人给他算了笔账:每年四次固定的党日活动,要耽误四个半天;作为联络员,每次活动前还得先参加预备会,又是四个半天;再算上临时活动,这些年老孟一共耽误了80多个半天,少挣近万元。有同行问:“你这又搭时间又搭钱,到底图个啥?”孟师傅回答:我在组织中找回了做一名共产党员的感觉,这比世间任何财富都更值得珍惜。

  去年“非典”后,职介党委要举办“七一”党日活动,联络员倪丽敏通知自己负责联系的一位党员时,连打了十几个电话都没人接,于是星期六上午,她骑着车按地址去他家找。谁知到地方一看,一片拆迁后的瓦砾,哪有半个人影?找到拆迁指挥部,偏偏这位党员还没登记新住址,怎么办?

  细心的倪丽敏注意到,这位党员的邻居留下了电话号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过去一问,还真打听到这位党员搬到了大红门附近的一个小区,但住几号楼几单元不清楚。顶着盛夏的烈日,倪丽敏找到这个小区,可保安死活不让她进。无奈之下,她掉头骑回崇文职介,开了封介绍信,再返回去找。花了整整一天,当精疲力竭的倪丽敏终于敲开这位党员的家门时,对方感动不已。

  “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每个联络员对自己的要求。正是依靠这些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联络员,崇文职介党委成功地把两千多名流动党员结成了一张坚实细密的大网。

  有人说,崇文职介的联络员制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内组织方式的创新;也有人说,这实际上是战争年代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无论如何,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启示,那就是:当党组织真正成为党员之家,当党员们打心底里热爱和依恋这个家,愿意为这个家任劳分忧的时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八 点燃心中的光明

  2002春节前的一天,一个求职者找到崇文职介,情绪激动地要求刘燕平马上给他找到工作。正当刘燕平犯难时,已年过四旬的董国君递过自己刚刚领到的工作转正表:“书记,把我的工作先让给这位师傅吧,等有机会我再找。”

  泪水蒙住了刘燕平的眼睛。

  董国君自己也曾是个下岗职工,历尽坎坷,在崇文职介帮助下找到一份工作,因为干得出色,马上就要提前转正。他应该很清楚,让出这份工作对自己、对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有人在向职介党委递交的思想汇报中称董国君为英雄:“虽然我不知道我心中的这位英雄叫什么名字,但是,这个群体共同的名字已经刻在了我的心里,他们叫中国共产党党员。”

  其实当时,董国君还只是入党积极分子。但他被认定是党员。——一个有着如此献身精神的人,肯定是共产党员。——群众如此的判断,无疑是对崇文职介党组织工作的最高褒奖。

  现在的董国君已是一名共产党员。问他何以能有如此壮举,他答得干脆:“我自己下过岗,知道失业的苦处,群众有困难,党员理应为他们付出。而且,崇文职介已经帮我找回了自信,我不会找不着新工作!再说还有组织、还有书记呢!”朴素的话语中,一个党员对群众的责任、对组织的信赖、对未来的信心,表露无遗。

  董国君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无意间道破了崇文职介党建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大道理”——

  正因为在崇文职介,上级是为下级服务的,党组织是为党员服务的,党组织和党员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党员才会信赖和依靠组织,群众才会信赖和依靠党。

  如果说崇文职介党建工作的经验能给人不少启示的话,其中最大的启示就是,任何基层党组织,只要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永葆先进性,去深入体察党员群众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做好真诚服务,传承共同理想,凝聚、引领他们共创美好生活,就一定能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衷心拥戴。

  人人心中有段真情,有份理想。世路崎岖,有时会让它黯淡蒙尘,但它不会彻底熄灭,所需要的,只是有人来擦亮它、点燃它。

  永远代表人民利益,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共产党人,就是那擦亮真情、点燃理想的人!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2004年各地防汛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