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多色彩的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11:08 北京日报

  徜徉在上海的街头,时刻能感觉到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激荡。这个曾经有着光荣历史和“东方巴黎”美誉的国际大都会,在全面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呈现出更加斑斓的色彩。

  小小大大的上海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人说大上海,其实并不大:634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全国总面积的0.06%。尽管到2003年末,上海的户籍人口达到了1341万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不过1%。然而,地方虽小,今天的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却越来越重:

  每天,经过上海港运往全国各地或发往世界各国的标准集装箱达到3.1万标箱;

  每天,从世界各地踏上上海这块热土的境外人士约万人。去年一年间仅境外旅游者就达到272万人,旅游直接创汇达23.8亿美元;

  每天,由上海转让到外地的技术交易合同有56份之多,今年第一季度的成交金额突破11亿元;上海已经和中西部的11个省区市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投资超过380亿元;

  每天,上海海关征税入库额超过4.3亿元,通过上海海关发出的商品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今年一季度平均每天有价值10万美元的香港免税商品从这里入关进入内地……

  66年前,因在1平方公里的外滩地区耸立着113幢金融大楼,上海被誉为“远东华尔街”。今天,上海作为建设中的国际金融中心,已创下了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在这里发行,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这里开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这里落成,人民币汇率在这里生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在这里交易,铜、橡胶等商品的期货价格在这里左右国际定价……今日的上海,不仅吸引了60多家外资银行前来“淘金”,而且已经建立了证券、货币、外汇、期货、黄金、钻石等国家级要素市场,其巨大的影响力早已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上海的经济在变大,上海人的生活空间也在变大。亭子间、小阁楼,这些多年以来几乎是描绘“小上海人”生活的专有词汇,如今已悄然退去。历史上,上海人居室之逼仄,人们从《72家房客》等经典作品中早已领略。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还有30多万户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的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竟不足2.5平方米,已经小得难以容身。身居“螺蛳壳”,怎么指望上海人的眼光放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累计建成了2.34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相当于现有上海住房总面积的76.5%。至2003年末,在全市居住房屋中,新公房、公寓、花园住宅、新式里弄所占比重达到93.6%,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2.3%,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3.8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7.2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房屋居住面积更是达59平方米。宽敞的居室,优雅的环境,使这座城市的市民近一个世纪来“为居而忧”的烦恼成为历史,他们的心境豁然开朗。

  上海人是谁?

  曾经以开口“阿拉”为荣的老上海人,如今越来越搞不清楚这样一个平常的概念:上海人是谁?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位台湾商界的成功人士,在台经商时互相只是仰慕对方大名,却从未谋过面;但他们谁也没有料想,平生第一次见面,竟然是在上海的古北新区。原来,他俩已双双移居上海,成了不会说上海话的“新上海人”。截至2003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达到了1711万人,也就是说,外来常住人口已经相当于上海户籍人口的近28%。而有关部门的分析认为,如果加上外籍人士,目前在上海市区的外来常住人口已接近30%,其中台商的数量就不下于20万人。

  台湾某商业周刊曾搞过一个“年度风云产品”的评选,十位评选人竟然“英雄所见略同”,把“去上海”选为最热门的“商品”。同样,越来越多的“海归”人士把上海当作了首选地。开明的上海市政府抓住了这个机会。至2003年末,在上海发展创业的境内外人才中,已有2.78万人获得上海市居住证。在获得上海市居住证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8.7%,硕士、博士以上学历占9.8%。在浦东张江“药谷”,350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了450多家高科技企业,几乎每天都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产品问世。

  从杭州调任上海某银行工作的杨先生说:过去来上海,街头巷尾到处是“阿拉”声,令外地人“异乡”之感油然而生;而现在,标准的普通话和纯正的英语随处可闻,“阿拉”声反而听不大到了。无怪乎有的专家呼吁在学校设立上海话课程,以保护这一乡土文化。

  其实,上海历史上就是一座移民城市。考古发现,上海早在4000年前就有移民,他们由河南东部迁徙而来,并留有大量历史遗存。也就是说,如果要追根溯源,上海人最早的祖先是河南人。而后来的绝大多数上海人,均是上海开埠后,从江苏、浙江等地移民过去的,而开埠之初的人口不过10万。由此也可以看到,上海人的平等与包容是有历史渊源的。只是到了计划经济年代,由于人口流动的停滞,上海人的封闭性越来越明显,外人不敢恭维的上海人的特征也越来越浓了。

  一位曾在上海工作过的领导同志说:上海人应该是能够闯荡世界的人,上海人要变成世界人、中华人,但新上海人又是全国人。今天,随着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上海的人口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汇集海内外华人精英的一代“新上海人”正在诞生。他们胸襟开阔,目光敏锐,富有创造力,在上海滩如鱼得水。

  每当夜晚,如果到衡山路或新天地走走,你甚至会怀疑自己到了巴黎、东京。《福布斯》驻上海的一位高级职员这样评价上海:上海正像一座“商业发电厂”。遍地商机的上海再次吸引着敢于冒险的外国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纷至沓来。尽管可能听不懂上海方言,也不太了解多少沪上风情,但他们明白一点:这里是实现梦想的家园。

  新华社上海6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慎海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曾庆红李长春出访
2004年各地防汛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