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指选民对权力机关的认识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13:55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6月28日电今年6月,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雷弢刚刚完成了一份《北京选民选举心态与参与行为追踪调研报告》。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通过10年的研究和比较,雷弢说,自己从历史演变的轨迹中主要有五大发现。 从1993年以来,雷弢对北京市第11届、12届、13届市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后选民的选举意识与参与行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现在完成的是这个课题的第3份报告。
据雷弢介绍,他的五大发现包括: 第一,选民对权力机关的认识正在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让人欣喜的是,本次调查中,认定“我国法定的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比例数比1999年上升了23个百分点。但绝大多数北京选民不知道北京人大常委会主任是谁; 第二,北京选民的参选率下降,但只要是参加选举的选民,积极型的比例却在逐届提高。这里所说的积极型选民,是指那些希望“选出真正代表民意的人大代表”的选民; 第三,尽管参选选民中积极型比例越来越高,但投了赞成票的选民对他们一个月前选出的候选人的遗忘率也在逐届提高; 第四,占选民中大多数的工人选民和农民选民开始寻求替自己说话的人。他们选举人大代表的首要标准,正在由过去“工作业绩突出,贡献大”的“劳模”标准向“敢替老百姓说话”的人大代表转变; 第五,要求在选举时直接与代表候选人见面的选民越来越多。在本次调查中,表示会自觉参加这样见面活动的选民比例比五年前有了很大提高,但实际上真正见过候选人的选民不到30%。并且,在人大代表五年的任职期间,超过六七成的选民既没有见过他(她)亲自选出的人大代表的面,也不知道这个代表为选民办过什么事。这种现象本届比上届还要严重。 因此,雷弢认为,区县人大代表换届的直选方式一定要改革,要真正体现选民的意志,使他们能够真正选出自己满意、放心的人大代表,并建立代表接待制度、述职制度,使人大代表在任期内不脱离选民,反映选民要求,同时接受选民监督。 雷弢的追踪调查中对年满18~22岁、初具选举权的公民群体做了重点分析研究。这位学者认为,相比较而言,应该是年轻人更能接受民主的观念和制度。从研究结果看,首次参加选举的年轻人比其他年龄段的选民表现得都更积极。最近两届选举中,18~22岁的年轻人在参选时没有被迫去的,很多人的选举动机很单纯,都希望选出真正代表民意的人大代表。但我的追踪调查发现,当他们第二次、第三次参加选举时,却出现了厌选、弃选的现象,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人大代表选举投票活动失去了兴趣,感觉手中神圣的一票只能投给一个自己根本不熟悉的人,选举只不过是一个走形式的过程而不是原来想像的东西。 就此,雷弢认为,我们在选举制度和方式的设计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谢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