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中性经济政策防“通胀”又防“通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08:08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6月29日电怎样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具有怎样的意义?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松紧适度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既防“通胀”又防“通缩”。 刘国光对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表示肯定。他认为,前几年为了克服通货紧缩趋势,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拉动需求,使
刘国光对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又作了进一步解释。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松有紧、松紧适度的政策。 从以前适度从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调整,客观上具有从紧的效果,能起到抑制过快的投资需求的目的。但实行中性政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首先,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通过政策调整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接着,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又会引起通货紧缩。大起之后就是大落,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可见,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就是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滋长于前,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重现于后的政策。 其次,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的对症之策。对钢铁、水泥和铝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对农业、西部开发、社会事业,对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从松,加大支持力度;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就能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保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平稳较快地航行。(马宏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