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记者眼中的维宪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15:54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斯仁报道 今年的4月1日,北京63岁的老汉黄振沄一夜间成了新闻人物。这天,当有关部门对他从父亲手中继承下来的房产进行强制拆迁时,他拿起了宪法。

  两会修改后的宪法刚刚发行单行本,黄老汉就跑到书店买了一本。因为面临拆迁,黄老汉才对宪法产生了兴趣。在他那本被翻旧了的宪法中有一页被老黄特意折起一只角,这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3D魔幻宫之战
一页上,又用蓝色圆珠笔划出这样一些字句:“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在他家的屋前,插了一面国旗,又从《宪法》中摘出一句“国家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权”大写了摆在门口。

  《中国青年报》最先报道了此事,许多媒体纷纷跟进。当我赶到黄老汉家采访时,黄老汉正处于成为新闻人物后的某种兴奋中,但更多的却是惶惶然的担忧。“不知道哪天他们还会来强拆的。”老汉对本报记者说。

  果然,等记者十几天后第二次到他家时,只看见黄老汉夫妇俩颓然地守在一堆废墟旁,搭起了一个窝棚。老汉告诉我,4月14日早晨,他的房被强拆了。围观的人群叹道:宪法到底有没有用啊?

  政府部门则表示,黄振沄家所在这片属危改区,虽然上次未能执行,但“整个工程不能因为他而停止”,这次强制搬迁,是正常程序。的确,他们遵照的是政府的有关规定,这份文件中明确了在市政重点工程房屋拆迁过程中,在搬迁期限内达不成协议的,按照“先拆迁腾地、后处理纠纷”的原则办理。

  在老黄家对面的墙上,有关部门贴出了“顾全大局,尽早搬迁”的宣传纸,不知被谁批上“捍卫宪法,保卫私产”几个红色的大字。

  尽管黄老汉的房最终被拆了,但媒体被他感动了,不少评论说,这是中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觉醒。

  而全国有很多面临拆迁的老百姓,也被他感动了。4月5日,登载着这一报道的《中国青年报》,不知被谁放大复印了贴到记者家也即将被拆迁的小区里。记者的一位同事“五一”到重庆远郊旅游时,发现那里的一个阅报栏里也贴着这篇报道。而不久前河南某市38户居民上街宣传宪法抵制拆迁,据说宣传台上摆着的同样还是这篇报道。

  相比之下,同样是《中国青年报》关于黄老汉房已被拆的报道,引起的反响要比这篇小得多。记者特意查过,新浪网转载时,将头篇报道放在首页较为显著的位置,而后篇,则没那么显著了。转载头篇报道的网站有很多,但后篇报道几乎无人转载。此外,在头篇报道刊出后,《南方周末》等许多家媒体都发表了评论,而后篇报道出来后,也几乎没有媒体进行评论。

  从新闻的角度,我想,后一篇报道新闻价值绝不比头一篇小,但为什么会受到两种不同的对待呢?

  有意思的是,就在黄老汉的房子4月14日被强拆掉的那天,《人民日报·民主和法制周刊》发表了评论《向手执宪法维权的老人致敬》,评论说,“如果说强制拆迁在此前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那么《宪法》修改之后,强制拆迁便明显失去了法律依据,违背了《宪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基本精神……如果某项政策或制度经不起《宪法》的检验,逼得老百姓不得不拿起《宪法》武器,那么这项制度无疑应该被废止。”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北约峰会28日开幕
反战影片《华氏911》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