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04审计风暴:谁制造了74亿骗贷黑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1日10:35 南方都市报 | |||||||||
审计公告 广东省佛山市民营企业主冯某利用其控制的13家关联企业,编造虚假财务报表,与银行内部人员串通,累计从工行南海支行取得贷款74.21亿元,至审计时尚有余额19.29亿元。这些贷款有许多没有用于生产经营,而是大量转入个人储蓄账户或直接提取现金,有些甚至通过非法渠道汇出境外。经初步核查,银行贷款损失已超过10亿元。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关于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国务院审计署的报告,令广东佛山南海华光装饰板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光”)及骗贷74亿的冯明昌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其实早在2003年8月,“华光”就已经备受关注。该年8月11日,,近5000名工人静坐抗议该公司拖欠五个月工资。此后,“华光”宣布因资金短缺而停产。 上世纪90年代,“华光”现象似乎是个普遍现象。“那时候,很多公司办公室最漂亮,汽车最漂亮,秘书最漂亮,但是钱却是从银行贷来的。明明亏损,做报表时却用工农业总产值平衡。”一位研究珠三角民营经济的学者这样描述当时的状况。 “华光”事件惊动中央。2003年11月下旬,由中央与广东省有关部门组成的“806专案组”进驻南海,调查这起涉及数十亿元人民币的金融大案。 从“卖鱼佬”到骗贷高手? “卖鱼佬”出身的华光板材老板冯明昌是当地褒贬不一的人物,虽然已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但“华光”事件以及冯明昌,有关华光板材骗贷事件仍是当地的热点话题。 “房子就不用说了,老婆都不知道有多少个。”搭客仔余某说,但这毕竟是坊间传言。 一个事实是,出事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冯明昌夫妇一直居住在一栋3层的楼房里。而且这栋3层的楼房很长时间仅仅居住着冯氏夫妇,冯的父母住在其他的地方,冯的子女全部出国。 冯居住了十几年的房子位于广东南海沙头镇新建街。“住在这里的,非官则贵。”沙头镇石江村一位村委会委员说。建新街是一条不宽的街道,两边整齐地坐落着数十栋楼房,皆为3层。据了解,这里的住户有60%-70%是沙头镇政府的干部。”经过当地人的指认,记者找到了冯明昌的房子,冯氏的住宅已经沉寂。这片上世纪80年代末建起的楼群,足以显示主人当时的不菲身家。而能够和一群政府官员居住在一起,似乎有着特殊的意味。 在6月23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十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所作的审计报告中,将“华光”的行为表述为“民营关联企业”的骗贷行为。这一表述将“华光”定性为民营企业。但是,《财经》于2003年12月披露,拥有“民营企业”之名的华光并非严格意义的民企,其身后有着浓厚的背景。 冯明昌到底有何后台,使一个生产胶合板企业成为民企大鳄? 改制后与政府藕断丝连 6月28日,记者前往南海区沙头镇,想了解“华光”这个曾经的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但镇政府宣传办公室主任李炳祥以当时的领导都已不在镇里为由,拒绝采访。 南海区委新闻秘书麦绍强掌握一份关于“华光”的介绍性材料。但麦称,材料是“华光”出事前提供给沙头镇政府的,并未经调查核实。麦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告诉记者。 上述材料显示,“华光”的前身是华光装饰板材厂(以下简称“华光厂”)。据了解,“华光厂”是冯明昌利用“自有资金”创建的,只是挂靠沙头镇政府,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红帽子”企业。沙头镇石江村委会一位负责人称,“红帽子”企业除了可以获得税收优惠,另一好处是,向银行贷款时,不用个人担保,而是由集体担保。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政府也愿意为企业贷款做担保。 据称,“华光厂”当时生产的用于家庭装饰的宝丽板卖得十分红火。“华光”到事发前,总占地为1600多亩,员工一度达到1万人。“华光”自称,到2002年,年产值达20亿元人民币。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闽南地区在内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兴起了一股投资热的同时,也兴起贷款热。 此时,集体所有制企业空壳化严重,银行的呆坏账比例急剧上升,其中镇办集体企业的欠款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另一问题是,企业成了政府的第二财政,政府不能报销的账拿到企业消化,官员们也可以从企业获得好处。 上个世纪末,国内的“红帽子”企业开始摘帽,以明晰企业产权。“华光”也走在这样的队伍中。其独特之处在于,“华光”在逐步明晰产权的过程中,仍然延续了过往的做法,与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是,当地政府主动与冯明昌保持关系。 贷款所得大量汇往境外 从1998年开始,国内多家银行和冯明昌接触并开展业务往来。 中国人民银行佛山分行一位经理人称,冯明昌当时还是脚踏实地办企业的,仅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大约向“华光”放贷几千万元。 1999年开始,冯明昌从银行的借贷规模迅速扩大,其标志性事件是,当年冯收购了一块马来西亚的山林,而冯凭此项目从工商银行南海支行借贷5亿元人民币。 但据香港媒体披露,“华光”以40亿元巨资越洋收购马来西亚一处山林,其实是个“骗局”,它的实际成交价格仅为2100万美元。据悉,“华光”收购的山林面积仅为6.4万公顷,而非“华光”号称的10万公顷。 而且此次贷款,与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签约的企业并非“华光”,而是另一家企业粤华装饰板材厂。据当地人介绍,“粤华”其实也是冯的企业。而这种张冠李戴式的银企合作一直到2001年仍在进行。 审计署审计的结果显示,冯明昌先后利用其控制的13家关联企业,编造虚假财务报表,与银行内部人员串通,累计从工行佛山市南海支行取得贷款74.21亿元人民币,至审计时尚有余额19.29亿元。 为此,从2000年至2002年,冯明昌以不同方式成立了多家公司或工厂。仅2000年9月至12月,短短3个月内,就先后有3家外商独资企业在南海沙头镇工业区注册成立,分别为南海华盈木业有限公司、南海进益木业有限公司、南海华茂木业有限公司。而这3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全是冯明昌。 此外,冯明昌还成立了“亨达”、“佳顺”、“恒益”等工厂。 冯明昌在获得巨额银行贷款后,在南海亦有一些扩张,如在北江投资兴建了两个“华光”专用码头,还有加油站等物业。除此之外,冯还开始捐助公益,如兴建了华光中学、沙头医院、华光公园等等项目。但对于总金额74.21亿元的贷款,这些投资远低于此。 国家审计署2003年度审计报告披露,冯在取得贷款后,大量转入个人储蓄账户或直接提取现金,有些甚至“通过非法渠道汇往境外”。因此所导致的银行贷款损失,“已超过10亿元”。 对于这个巨大的损失,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反省称,“工行在以前的管理机制上确实存在漏洞”。 原南海市政府为何做担保? 华光骗贷的迷局似乎还有着更多的秘密不为人知。据了解,“华光”更深的官方背景体现在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兴业控股有限公司上。 中国兴业的第一大股东绍辉是原南海市财政局副局长。2001年10月,原南海市财政局局长孙伯宽加入中国兴业董事会,成为与梁绍辉齐名的联合主席。 在香港市场,中国兴业早被看成具有南海财政局背景的“染红公司”。而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中国兴业,在香港市场无人追捧。2001年,中国兴业亏损597万元,2002年,赢利达1805万元。而冯的企业佳顺“为兴业提供之赢利贡献为5564万元”。 冯氏为何通过种种途径成就中国兴业?而原南海市政府和原南海市财政局又为何冒着巨大的风险为冯氏的巨额贷款做担保?关于这两个疑问在南海流传着一些猜测,但记者无法核实。但一个事实是,南海区甚至佛山市已有数人受到牵连。 一个民企泡沫的形成 “华光”前身是华光装饰板材厂(简称“华光厂”),1990年在简易厂房投产,经理是“卖鱼佬”出身的冯明昌。 1993年,“华光厂”第一次搬迁,员工已达400人。 1993年5月,“华光厂”和香港启光贸易公司及香港广安实业公司(简称“启光”和“广安”)合资,成立华光装饰板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是沙头镇干部关联发,总经理是冯明昌。 但在“华光”自己的材料中,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是冯明昌。关联发更像是名义上的董事长。 1994年,华光装饰板材有限公司的员工已达1500人。1996年,“华光”再次搬迁,员工一度达到1万人。“华光”自称,2002年年产值达20亿元人民币。 自1997年,“华光”几次股权变更。 1997年3月20日,“华光”进行了增资安排,“华光厂”持股46%,“启光”和“广安”各持27%。 1999年7月,“启光”和“广安”将共持54%的股权转给香港华森企业有限公司(简称“华森”),而“华森”大股东正是冯明昌及其妻卢碧茹。 2001年1月3日,“华光厂”将其所持46%的股份转给南海华光板材实业公司,两名股东为冯明昌及其妻妹卢碧艳。 至此,“华光”实际成为“冯明昌家族合资公司”——中方是冯明昌和卢碧艳,外方是冯明昌、卢碧茹和孙延辉,沙头镇政府彻底退出。(□采写/摄影: 本报记者 鲍小东) 相关专题:2003年审计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