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生中“最恨女人” 规矩青年因情变成杀人恶魔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1日15:18 新华网

  今年5月2日,残忍杀害17岁“妻子”和13岁“妻弟”的周元奎,在重庆市巫山县被执行死刑。当正义的子弹结束其罪恶的生命时,人们不禁发出沉痛而长久的感叹和追问:一个平时规矩老实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变成了杀人恶魔?三个年轻的生命究竟能够给人们什么样的警示呢?

  关于本案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3D魔幻宫之战

  那天周元奎像个木头人一样呆呆地坐在床沿,心乱如麻。大嫂的白眼、牛珊的昧心……像一个个镜头不停地在他脑际闪现,最后又不断地在眼前这个女子身上重叠放大,“最恨女人”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从他心底发出。

  孤独青年情无归处

  1975年,周元奎出生在湖北省竹溪县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妹4个,他排行老四。因为是小儿子,周元奎特受父母宠爱。尽管家境贫寒,周元奎还是读完了小学四年级。后来家里缺吃少穿的窘境,最终击碎了周元奎的求学梦。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家跟着父母干农活。

  兄妹相继成家后,他担起了养家的重任。虽然他过早地尝到苦累,但父母的疼爱让他倍感幸福。他不止一次对母亲说:“我要用双手筑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让二老安享晚年。”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8月,父亲因病去世。周元奎还未从悲恸中清醒过来,一个月以后,母亲也匆匆离开人世。周元奎精神变得恍惚,整天跑到父母坟前哭诉。

  周元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只好跟着大哥过日子。然而,大哥却当不了家,时时处处由大嫂一手独揽。在大哥家,周元奎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一次周元奎下地干活迟到了10分钟,大嫂就骂他是“懒虫”、“败家子”。周元奎被激怒了,操起锄头直奔大嫂,大哥急忙赶来抱住周元奎,才避免了一场血案发生。此后大哥的懦弱、大嫂的粗暴让周元奎很窝火,他经常当着大哥的面说:“我最恨这种女人。”

  为躲开大嫂的白眼,周元奎想早日成家。但他穷得叮当响,哪敢提及婚事。于是,他打算外出打工,待赚足钞票后再找人生的另一半。

  一次人生的挫折

  1992年正月,年仅17岁的周元奎只身来到河南省宝丰煤矿,当了名挖煤工。冒着危险挖煤赚钱。

  由于该煤矿开采量不大,工作总时停时续。一天,周元奎趁休假来到邻近县城。傍晚时分,他来到一家发屋洗头。刚进门,周元奎发现一个打扮入时的女孩独坐在那儿,便走过去请她为自己洗。

  两人边洗边聊。女孩告诉周元奎,自己名叫牛珊,今年18岁,老家也在湖北竹溪,一个月前来到这里打工。

  牛珊身上洋溢的朝气和活力,让周元奎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激情。洗完头后,两人一起到餐馆吃饭。席间周元奎借着酒劲,道出自己是挖煤工。可牛珊却说:“我不在乎你做什么,只在乎你是真心对我好。”周元奎十分感动,当晚分手时就送给牛珊300元钱。此后,两人正儿八经谈起了恋爱。情到深处时,牛珊对周元奎还许下了“今生今世永不分离”的诺言。

  周元奎省吃俭用,把挣来的钱大半交给牛珊。每次交钱给牛珊时,她总是紧紧地把周元奎搂在怀里。可她却不让周元奎越“雷池”半步。牛珊的固执让周元奎很不满,后来他足足一个月没去找牛珊。当心烦意乱的他再次来到牛珊打工的发屋时,老板却说牛珊10天前就离开了,去向谁都不知道。周元奎听后半天才回过神来。随后几天,他找遍了整个县城,也未寻到牛珊的踪影。

  一场初恋,“女友”骗去了他一年多的血汗钱。为此他常对工友说,他恨女人,再遇上这种女人绝不轻饶!以后几年时间里,他辗转于河南和山西的多家煤矿,干着挖煤的老本行,将挣得的钱积攒起来,准备将来结婚过日子。

  他只是一厢情愿

  2001年5月,周元奎结束打工之旅。他没有再回老家,而是来到了舅舅所在的重庆市巫山县莲花村。

  莲花村有着丰富的煤资源。周元奎在舅舅的推荐下,干起了老本行,进入村煤矿务工。周元奎爱无归宿的现状成了他舅舅的心病。2001年10月,舅舅托邻居在5公里外的金子村替他觅到一桩婚事。周元奎对这事没抱多大希望。只为了却舅舅的一番苦心,同媒人去了女方家。

  刚落座,一个姑娘匆忙从身边走过。媒人使了个眼色,周元奎心领神会地一望,不禁惊呆了,她的身影和牛珊出奇相像,连走路的姿势也一模一样。后来,媒人告诉他女孩名叫俞华,刚满16岁……

  临走前,周元奎想跟俞华说说话,可俞华却和小孩们一起打闹玩耍去了。俞华的异常举动不仅没伤到周元奎,他反觉得山里的女孩清纯。俞华的出现又点燃了他久违的激情。他一边催促媒人早日说亲,一边创造机会看望俞华。

  2001年底,俞华的母亲找周元奎借300元钱,他二话没说,当晚便登门奉送。原以为俞华会说一些感激之话。但这次又让周元奎失望了。在俞华家的两个多小时里,她和他没说一句话。俞华的母亲打圆场说:“这女娃子就是不爱说话,脾气倔,不懂事……”

  不久,媒人传来好消息,女方家已答应定亲,条件是周元奎要尽快在街边建好一幢楼房。周元奎听后很高兴,毕竟媒人撮合的婚事,比起和牛珊的“百日情”,要稳当得多。

  于是,周元奎马上拿出打工积攒的2万多元钱兴建房屋。看着房子一天天建起来,他也不时憧憬着喜迎新娘的场景……

  2002年4月初,周元奎新建的新房终于竣工。5天后,当时在外打工的俞华也回到家里,让周元奎喜上加喜。他迫不及待地赶往俞华家。可俞华却仍对他冷若冰霜。周元奎只好带着不满离开了俞家。

  第二天,还在生闷气的周元奎听媒人说,女方将在近期到他家“看人户”(当地习俗,结婚前的仪式)。周元奎又看到了希望。4月18日这天,母亲携俞华来到周元奎家,高大的楼房,新潮的家具让俞华的母亲啧啧赞叹。可俞华却在一边和小孩们玩成一片。周元奎于是凑上去一起玩游戏,这次俞华没有躲避,仍一脸灿烂地玩着。尽管没有说上几句知心话,但周元奎从俞华“阴转晴”的表现上感到了满足。俞华母女俩临走时,周元奎按当地风俗,送给了俞华1800元彩礼。可此后,不管父母怎样劝说,俞华对婚事却一直未应允。

  俞华软硬不吃的态度,让周元奎担心日久生变。他立即催促媒人传话,若不结婚,便退还彩礼和借的钱。俞华家里穷得叮当响,哪还得起几千元彩礼。为说服女儿出嫁,母亲一遍遍数落家里的困境。在母亲的“开导”下,尚未成年的俞华只得违心地答应了父母的请求。

  2002年10月1日,在父母及亲友哄劝下,刚满17岁的俞华稀里糊涂踏进了周元奎的新房。

  规矩青年变成恶魔

  强扭的瓜不甜。新婚之夜,周元奎和俞华相视无语坐到了午夜,俞华非常厌恶地拒绝了“丈夫”的“非分要求”。

  第四天,新郎、新娘回娘家。但是俩脸上却看不到半点喜气。小两口的事也传到了俞华父母耳中。当女儿要离去时,母亲告诫她:“婚都结了,要跟他好好过日子。”

  可接下来的日子,周元奎更尴尬了。每天睡觉,俞华总是和衣而睡,不让周元奎近身,连吃饭也不愿同坐一桌,总要等周元奎吃完饭上工后,再单独吃饭。

  为讨俞华欢心,周元奎每过几天便给俞华几十元零用钱。可俞华却仍我行我素,对周元奎没有好感。

  2002年10月20日,依旧闷闷不乐的小两口再次回娘家。俞华的父母却不再过问女儿的家事。临走时,周元奎突然开口说:“你们这儿离镇上学校较远,让弟弟(13岁,俞华的弟弟俞刚)搬到我们家住,上学要方便些。”面对周元奎的主动邀请,俞华的父母毫不迟疑地答应下来。周元奎原以为妻弟的到来,会让俞华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哪知,俞华同弟弟倒是手足情深,但对他仍形同路人。

  周元奎家里的“新闻”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矿上。工友们常常取笑他。原本性格内向、心胸狭窄的周元奎无心辩解,只是更加苦闷了。工友的取笑,妻子的冷淡,连同过去牛珊对他的欺骗,总在周元奎的脑子里转来转去,愚昧的他竟萌生了报复念头:“你不让我好,我也不让你安宁!”

  11月2日,周元奎从街上买回三包老鼠药,准备对妻子投毒。可俞华寸步不离厨房,也不乱吃乱喝,周元奎只好放弃了。

  11月12日晚,周元奎噙着眼泪,对俞华说了一大堆好话,从从小受苦,到打工挣钱;从建房结婚,到爱妻顾家;从金钱花光,到夫妻有名无分……但他的眼泪最终未能感化俞华,俞华仍然和衣而眠,不久便呼呼进入梦乡。

  万念俱灰的周元奎一直呆坐到凌晨3时,见俞华仍然睡得香甜,他发誓:“一定要干掉这个女人!”于是,他拿出从矿上带回的电雷管,安放在俞华的颈右侧,随着一声闷响,俞华身边一片血泊……

  周元奎心中充满了杀人后的恐惧。慌乱中他突然意识到,内弟俞刚还睡在里屋房间,若他醒来,自己的罪行岂不很快被暴露?于是,他又轻手轻脚地来到俞刚的房间,下了毒手。

  杀死两人的周元奎在慌乱逃窜中,竟一头跌入附近的河沟而不省人事。当他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已被警方抓获。随着诉讼程序的进行,周元奎的人生终于因自己的鲁莽、残忍而走到了尽头……

  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周元奎扭曲的人格,还是愚昧的婚姻观念?法制的力量能够严惩杀人者,但要剔除残存在人们骨子里的思想痼疾,却是最紧迫而又艰难的。

  知识和愚昧

  人的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抽象的道理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案子上,却是那么触目惊心。没有人是突然之间变成一个恶魔的。本案中这个原本老实厚道的农村青年也是如此。女性,在他的头脑里原本是和母亲、温情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如果在大哥家,没有遭遇大嫂的冷遇和嘲讽;如果在那个小县城里,没有遭受牛珊的欺骗,他还会不会走向“深渊”,沦落为一个偏执的杀人者呢?可生活是无法预定假设的,它只按照自己的逻辑走下去,无法更改。

  可有一些东西,原本是能够改变的。愚昧本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可以贫穷,但他的精神世界却不一定贫乏。多年以前,当看到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在油灯下苦读小说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这种东西。这样说,并不是希望农村青年都去做文学青年。而是觉得,在知识的阳光多洒落一些的地方,愚昧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本案中害人者和被害者,都只有小学文化,不也说明了这一点吗?贫穷产生了愚昧,愚昧又孵化了罪恶。这恐怕也是一个通行的公式。让知识之光多一点照耀到偏僻的乡村,而不是只落实在扫盲统计表上,才会生发更多的文明与富裕。知识虽然不能让你立刻发财,但它毕竟可以预防罪恶的孳生。这也许不算是题外话吧?(沈义毛昌林吴奎)(来源:检察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反战影片《华氏911》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