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昭陵满目巍峨气森严(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2日10:24 沈阳今报
  记者岳阳/整理
清昭陵鸟瞰。

清昭陵神桥。

清昭陵月牙城及明楼。

清昭陵宝城与宝顶。

清昭陵华表柱顶石兽。

清昭陵石像生—马。

  理由篇

  清昭陵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例证,是满族兴起时期文化成就的集中体现者,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条标准。

  清昭陵建筑群融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体现了早期丧葬理念逐渐汉化时的皇陵建筑形式与格局,是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丧葬理念相融合的实物例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二条标准。

  清昭陵建筑群是清朝早期丧葬文化的例证,昭陵陵主火葬的入葬方式是清朝建国初年满族皇室并东北少数民族葬俗的例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三条标准。

  清昭陵建筑群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兴起时期的产物,是清朝肇兴发展之初历史及科学技术、营造工艺水平的实物例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五条标准。

  清昭陵内埋葬者是清朝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对清朝历史影响重大,清一代皇室在昭陵内举行的礼制活动是清朝统治者敬天法祖传统儒家思想的体现,清昭陵的部分建筑遗存及关于昭陵的诗文联赋是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及水平的体现,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第六条标准。

  特点篇

  与其他明清陵寝相比,清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在南北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中轴线的两侧,在东、西配殿旁建东、西配楼也是清代盛京三陵中仅有的。

  选址篇

  皇太极所以看中昭陵这块地方是因为这里是风水宝地,生有百泉、百花、百果、百鸟,百兽。缺一不可成为陵地。百泉最大者名“大泉”,虽天旱不干涸,水质比八王寺水有过之无不及;百花之中有一种叫金钟梅,花小而味香;百果中只少花红一种;百鸟中有鹏鸟;百兽中有白狼一条,不时出没等等。

  其实,昭陵的选定者是杜如预、杨洪亮二人。据《盛京通志》记载:“昭陵,自城东北,叠献层峦,至此而宽平洪敞,有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轮,葱郁万年,帝业非偶然也。”

  传说篇

  神功圣德碑楼:石像生以北,就是清昭陵最神圣的神功圣德碑楼,它坐落在陵寝的中轴线上。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开一个拱门,下有须弥座式台基,中间竖立一块高5.45米,宽1.98米,重达5万公斤的整块石碑,碑的上首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中间开光部分有碑文1810个字,用工整端庄的楷书刻成,碑文主要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在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将碑立到龟背上呢?这里还有一个“神人点化”立碑的故事。当工匠们束手无策时,有一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时,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还能有什么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于是就用土一点一点把石碑培起来,最后终于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土立碑法”是可能的。

  人物篇

  陵墓主人皇太极姓爱新觉罗,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出生地在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南,其父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母亲是叶赫部酋长杨吉努之女,名孟古姐姐,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8子。

  皇太极自幼才华出众,善于骑射,青年随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封为和硕贝勒。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在沈阳故宫大政殿,继后金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在崇政殿称帝,改元崇德,建立了清王朝。

  皇太极严格制止满族官员擅自勒索汉人财物,违者从严惩处;停止修筑城廊及边墙工程,减少汉人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耕作生产。为实现征服明朝君临天下的远大抱负,皇太极对近邻朝鲜和蒙古采取征服行动,以扫除征明后顾之忧及削弱明朝外围势力。

  在位17年,皇太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清王朝的政治制度,鼓励耕畜、发展经济、废除奴制、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为巩固发扬大清基业和入主中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卒于清宁宫,终年52岁。

  景点篇

  1.石牌坊石牌坊在正红门前。

  石牌坊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枝莲、蕃草等。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腻,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表彰功德,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的境界。

  2.东、西跨院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看到的是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谒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静房是皇帝的御用厕所。由更衣亭进入东跨院,迎面墙上有一块麒麟砖雕,虽经300多年风雨侵蚀,麒麟的头、脚、躯干等部位仍依稀可辨,他们昂首向上,飞舞奔腾,卷曲环转,气势磅礴,与五彩琉璃龙壁相比,显得朴素自然、厚重敦实。沿砖雕向北,再走几步,还有一个小跨院,院内便是皇帝的御用厕所———静房。根据遗址推断,静房是封闭的亭式建筑,三面为墙,面向照壁的面是木制的四道门。遗址基石仍清晰可见,正方形的长宽约五六米,四角镇以圆石,三条边由巴掌宽的石条围成,另一条由腐烂的木头代替石条。亭式建筑地面中心是长2米,宽1米左右的石面。石面中央有一个长约1米、宽不足50厘米的花生状便池,这就是“御厕”。

  3.正红门

  正红门,亦称前宫门,是陵寝的总门户。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正红门建在须弥座式台基之上,栏板的雕刻纹饰有净瓶、荷叶及回纹,望柱头形状为宝瓶莲瓣。红色围墙,辟有三券门,明间券脸石上镶嵌二龙戏珠图案。正红门有严格的使用规制: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从此通过。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缘故。

  4.华表

  进入正红门,可以看见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华表,也叫擎天柱或万云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尧舜时代就已出现,当时都是用木头制成的,华表柱头有两种,一为桃形柱头,俗称“海石榴”,另一种是在天盘上蹲一异兽,仰首挺胸,名“望天犭孔”。又以犭孔身向北或向南的朝向不同,称向北者为“望君出”,意在劝慰祭陵者不要长时间沉湎于哀伤之中,祭毕节哀而出。向南者为“望君归”,在于劝告盼望后嗣皇帝前来祭祀。

  5.石像生

  石像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和标志。第一对是石狮子,第二对是獬豸,第三对是麒麟,第四对是立马,第五对是石骆驼,最后一对为立象。

  6.隆恩门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在门楣上方正中设置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匾额。隆恩门上方是一座高大门楼,称五凤楼,歇山式,三滴水式建筑。通过隆恩门,就进入了陵寝的第二个院落———方城,它是古代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的主体祭祀区。

  7.隆恩殿

  在清代,除展谒礼和清明敷土礼之外,所有重大祭礼典礼均在隆恩殿内举行。殿内中间有一大暖阁,阁内有宝床,帷幔,大暖阁里有一小暖阁,又叫佛龛,里面供奉着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阁前还有帝后的龙凤纹宝座,宝座前设有供桌,用来摆放祭品。供桌前有五只圆几,几上摆放珐琅香炉、烛台和花瓶五种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铁片制成的“灵芝”及“万年松花”,又叫金银花钗。

  8.琉璃照壁

  穿过券洞门正前方就是琉璃照壁,照壁上有枝叶繁茂的莲花,共有13朵,中间9朵,四个角各一朵,绿叶红花,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传说,神秘的地宫入口处就在华丽的照壁后面,为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宫入口处安装有许多暗器,暗器的机关就装在照壁上面。照壁上那些图案说不定就是它的开关,谁若是不小心动了它,地宫里的毒药飞箭就会飞出来……

  9.明楼

  明楼坐落在方城北门上,明楼之内立有一汉白玉石碑,碑身刻有满、蒙、汉三种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亲书。满文正中,蒙文在右,汉文在左,大明楼是昭陵最高建筑,在历史上曾几次遭受雷火袭击,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36年,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纹饰不全,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10.神桥

  昭陵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神桥玉带河承接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有石雕护栏,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道光十五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亟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然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中法文化年“上海周”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