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清单”:“红帽子”民企制造74亿骗贷黑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2日11:29 南京日报 | |||||||||
【南京日报报道】国务院审计署的报告,令广东佛山南海华光装饰板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光”)及骗贷74亿的冯明昌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华光”事件惊动中央 其实早在2003年8月,“华光”就已经备受关注。该年8月11日,近5000名工人静坐抗
“华光”事件惊动中央。2003年11月下旬,由中央与广东省有关部门组成的“806专案组”进驻南海,调查这起涉及数十亿元人民币的金融大案。 从“卖鱼佬”到骗贷高手? “卖鱼佬”出身的华光板材老板冯明昌是当地褒贬不一的人物,虽然已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但“华光”事件以及冯明昌,有关华光板材骗贷事件仍是当地的热点话题。 审计“清单”中,将“华光”定性为民营企业。但是,《财经》于2003年12月披露,拥有“民营企业”之名的华光并非严格意义的民企,其身后有着浓厚的背景。 冯明昌到底有何后台,使一个生产胶合板企业成为民企大鳄? 改制后与政府藕断丝连 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材料显示,“华光”的前身是华光装饰板材厂(以下简称“华光厂”)。据了解,“华光厂”是冯明昌利用“自有资金”创建的,挂靠沙头镇政府,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红帽子”企业。沙头镇石江村委会一位负责人称,“红帽子”企业除了可以获得税收优惠,另一好处是,向银行贷款时,不用个人担保,而是由集体担保。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政府也愿意为企业贷款做担保。 上个世纪末,国内的“红帽子”企业开始摘帽,以明晰企业产权。“华光”也走在这样的队伍中。其独特之处在于,“华光”在逐步明晰产权的过程中,仍然延续了过往的做法,与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是,当地政府主动与冯明昌保持关系。 贷款所得大量汇往境外 从1998年开始,多家银行和冯明昌接触并开展业务往来。1999年开始,冯明昌从银行的借贷规模迅速扩大,其标志性事件是,当年冯收购了一块马来西亚的山林,而冯凭此项目从工商银行南海支行借贷5亿元人民币。但据香港媒体披露,“华光”以40亿元巨资越洋收购马来西亚一处山林,其实是个“骗局”,它的实际成交价格仅为2100万美元。 而且此次贷款,与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签约的企业并非“华光”,而是另一家企业粤华装饰板材厂。据当地人介绍,“粤华”其实也是冯的企业。而这种张冠李戴式的银企合作一直到2001年仍在进行。 审计署审计的结果显示,冯明昌先后利用其控制的13家关联企业,编造虚假财务报表,与银行内部人员串通,累计从工行佛山市南海支行取得贷款74.21亿元人民币,至审计时尚有余额19.29亿元。 冯明昌在获得巨额银行贷款后,在南海亦有一些扩张,如在北江投资兴建了两个“华光”专用码头,还有加油站等物业。但对于总金额74.21亿元的贷款,这些投资远低于此。 审计报告披露,冯在取得贷款后,大量转入个人储蓄账户或直接提取现金,有些甚至“通过非法渠道汇往境外”。因此所导致的银行贷款损失,“已超过10亿元”。 对于这个巨大的损失,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反省称,“工行在以前的管理机制上确实存在漏洞”。 原南海市政府为何做担保? 华光骗贷的迷局似乎还有着更多的秘密不为人知。据了解,“华光”更深的官方背景体现在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兴业控股有限公司上。 中国兴业的第一大股东绍辉是原南海市财政局副局长。2001年10月,原南海市财政局局长孙伯宽加入中国兴业董事会,成为与梁绍辉齐名的联合主席。 在香港市场,中国兴业早被看成具有南海财政局背景的“染红公司”。2001年,中国兴业亏损597万元,2002年,盈利达1805万元。而冯的企业佳顺“为兴业提供之盈利贡献为5564万元”。 冯氏为何通过种种途径成就中国兴业?而原南海市政府和原南海市财政局又为何冒着巨大的风险为冯氏的巨额贷款做担保?关于这两个疑问在南海流传着一些猜测,但记者无法核实。但一个事实是,南海区甚至佛山市已有数人受到牵连。鲍小东 (编辑 晓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