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参观西柏坡巡展专题 > 正文

老作风要求新作为 新作为要看新人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2日12:03 新浪网

  运营/客服:范煜喆

  在七月一日——党的生日前一天,新浪公司组织员工参观了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展厅不大,但很精致。其中包含有珍贵的照片、展品,以及文字版、图表等,还以接近原大的比例复制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旧址、毛泽东办公室旧址、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而蕴藏在这每一张图片、每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一件实物背后的故事都生动感人、意味深长,使我对党在西柏坡的这段历史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系统地了解到“两个务必”的形成、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历史过程。

  西柏坡,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是因为这里有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民创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精神。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这一精神的主题。“两个务必”的核心是鞭策共产党人面向未来,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西柏坡精神包含或体现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意蕴和内在精神。这就是我们党在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历史转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主动精神与创造精神。这种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表现在领导主体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强烈的和自觉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表现在领导主体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的历史的抉择。还突出表现在领导主体在历史转变关头善于把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种历史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还特别表现在领导主体在历史转变关头极其清醒的主体自我意识。

  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向全党同志提出的告诫,在中国革命胜利到来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革命胜利之后我们的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过去的党员干部都很自觉,能用党纪国法和“两个务必”来约束自己,腐败分子很少很少,关键是有人民群众在监督,毛泽东也说过“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那些腐败分子最怕的就是群众的眼睛。

  而现在有些党政干部他们目无党纪国法,胆大包天最后堕落成腐败分子,其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广大群众的监督,虽有举报制度,但效果甚微。所以光靠党内监督机制来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时代呼吁老作风,老作风要求新作为,新作为要看新人类。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继续发扬西柏坡精神,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消极腐败现象。西柏坡精神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胜利的共产党人在即将掌握全国政权的前夕,清醒地认识到执政是一个新的严峻考验,提出了警惕糖衣炮弹和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表明了无产阶级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胸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为古训。历史上“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统治者不胜枚举,包括出身于被剥削阶级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洪秀全也不能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从表面看,形形色色王朝、政权的覆灭,不外乎三种原因:一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二是倾覆于内部争权或宫廷政变;三是被强大的外敌或异族所灭。而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则都存在着政权自身的腐败问题。腐败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腐败使政权的社会控制力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政权被推翻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并且一个政权的垮台速度又总是和它的腐败程度成正比的。这些历史事实都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外部压力消失之后,仅靠自律保持自身廉正是很难的。共产党人在即将夺取全国政权前夕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两个“务必”,并且在以后的执政实际中坚决地贯彻,在五十年代毫不犹豫地处决了像张青山、刘子善这样的腐败人物,表现了共产党人维护自己队伍纯洁性的决心,表现了共产党人政治上的坚定性。当前提倡西柏坡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执政的地位,和平发展的时代条件,外部制约的客观环境大大减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市场经济,金钱的魅力大增。一些身居要职、手握重权的党员干部头脑中剥削阶级的利欲思想急剧膨胀,他们忘掉了宗旨,忘掉了理想,身居高位,不思为国为民,而渔名、渔利、渔色。共产党人一旦放松思想武装,就等于自己打倒了自己。放松思想改造,渔利渔色,使他们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啷入狱者有之,自杀身亡者有之。同时也给党的形象)我们的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反腐败的任务仍然很重。中纪委十五大的工作报告指出: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有些腐败现象没有得到遏制,甚至还在一些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蔓延;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贿赂、失职读职、贪赃在法、腐化堕落等案件增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案件增加;大案要案、共同违纪违法案件上升;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等歪风严重存在。这说明,我们反腐败的任务还是艰巨的,长期的。面临这样的历史任务,强调发扬西柏坡精神,无疑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关系到我们党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程

  “两个务必”是党加强自身建设,拒腐防变的重要法宝,对党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只有坚持用“两个务必”教育全党,才能使全体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才能使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在党的十六大这个重要时刻(2002年12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胡锦涛同志在重要讲话中指出: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毛泽东同志充分估计到,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党所肩负的任务是繁重的,党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需要全党同志继续进行艰苦的努力。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同志,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在这场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西白坡其实是一种象征,一种从头再来开创新世界的象征。往往能够表达出一种意志和信心。西百坡是告别一个时代,开始一个时代的变革点。从这里,看到了新一届领导人的气魄。 西柏坡后有一段生死抉择的时期,新世纪的开端也是一样的。而目前的这项大业似乎比上个世纪更艰难。

  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昂扬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重新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这对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始终坚持“两个务必”是成功实现新的历史转折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建设民富国强的现代化国家的基石,是党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理性长城,是走向新世纪的党魂、民魂。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将更加复杂,遇到的挑战将更加严峻。这对跨世纪一代特别是青年党员和青年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作风、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须臾不可丢弃的优良作风也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发扬下去,从总体上看,当今跨世纪一代特别是青年党员和青年领导干部,与前辈相比,具有文化素质高、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改革创新意识强、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能力强等优势。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由于生活在和平环境里,他们缺乏新旧社会纵向体验和严酷阶级斗争的磨练,缺乏对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极端重要性、必要性的切身体验,不容易了解建立一个美好社会需要经过怎样的艰苦奋斗;由于生活较为优裕,缺乏艰苦生活的磨难,也因而缺乏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的深刻体验。显然,跨世纪一代特别是青年党员和青年领导干部在政治素质、思想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因此,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两个务必”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两个务必”,不仅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远拥有的党的党魂,而且应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永远保持的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

  相关专题:参观西柏坡巡展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中法文化年“上海周”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