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通往科学颠峰没有捷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3日12:10 东方网-上海青年报

  这是一个充满了浓烈的尼罗河情结的学者,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而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他从古老的文明中走来,攀上了科学金字塔的巅峰。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他的身上完美地交融。昨天,在复旦大学作了演讲之后,泽维尔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喜欢一份工作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比得奖更重要

  青年报: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要获得诺贝尔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您对此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泽维尔:如果你是想要获奖、想要得到荣誉而去进行科学研究,那么你是永远不可能获诺贝尔奖的。只有真正从心底里喜欢科学,投身其中,并又有这方面天赋的话,那你就有可能得到世界的认可。我想要对这些年轻人说的是:你必须要对科学、对你所从事工作充满激情,努力去做,绝对不能走捷径,那么有一天,你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青年报:您觉得在科学工作里,哪些品质非常重要?

  泽维尔:对于一个合格的科学家来说,必须具备一些不同寻常的品质。创造力是很重要的。其次还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你必须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些东西。但如果觉得有天赋有创造力就足够的话,那就错了,因为你必须要足够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青年报:但事实往往有些矛盾。很多科学家奋斗一生,也没获得什么很高的荣誉。您怎么看?

  泽维尔: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如果我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了很多但没有回报的话,也许我的确会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因为你喜欢这份工作、这种职业,那么你就会为它所深深吸引,并且全情投入。你可以从工作本身获取足够的快乐和成就感,而奖项也就是其次了。

  获奖前大概没什么人

  愿意听我的话

  青年报:获得诺贝尔奖是否从某种角度来说改变了您的生活?

  泽维尔:当然,我的生活为此改变了不少。一年当中,我接到了大约400份各式各样的邀请,需要到各地去做演讲和报告,这对我的家庭和日常生活来说,似乎造成了点麻烦。但同时,我也获得了很多。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帮助那些发展中国家。在获奖以前,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愿意听我讲话的。

  得奖以后,我受到了很多国家元首的接见,可以和一些大人物自由地交谈。现在我的工作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得到了不少荣誉。在中国,我还成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荣誉教授。要把出去深造的学生

  再吸引回国

  青年报: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走出国门,到西方发达国家去接受教育。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泽维尔:在我的自传《穿越时间的航行》中,我很详细地谈到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教育问题。现在,中国把很多优秀的学生送到了那些发达国家去深造,而对于中国来讲,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走出去的学生再吸引回来。当然,中国现在发展迅速,我们也看到了大批留学海外的人被祖国的良好发展前景所吸引,由此,中国也将从中受益。

  青年报:您今后有什么计划?

  泽维尔:一方面我将继续从事我喜欢的化学工作;其次我会尽自己的力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另外,我还会去鼓励年轻人,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年轻人做讲座,和他们一起交谈,这些都让我感到十分愉快。

  (记者汪晓波实习生唐一钦)

  泽维尔及其飞秒化学

  艾哈迈德·泽维尔教授出生在埃及尼罗河畔,现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教授、物理学教授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分子科学实验室主任。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化学专家和飞秒化学学科的创始人。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泽维尔,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这种“对基础化学反应的先驱性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泽维尔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的化学反应瞬间时,原子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的过程。

  泽维尔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微微秒(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通俗地说,飞秒化学就是用高速照相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反应状态下的图像———就犹如电视节目通过慢动作来观看足球比赛精彩镜头那样,让人们通过“慢动作”观察处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与分子的转变状态。(整理实习生杨楠)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