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杨浦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06:51 东方网-文汇报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是上海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开发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开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历史的延续、文化的弘扬、功能的提升、环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境的优化”,走一条可持续的杨浦旧城改造新路。我们一定要按此要求,从杨浦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走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立足杨浦人口结构存在的科技教育人才集聚和普通劳动群众集聚的现实,谋发展,促发展,让生活、学习、工作在杨浦的各阶层人民“安居乐业”,共享杨浦发展的成果。要创造一流环境,吸引国际国内、市内市外优秀人才到杨浦来学习、居住、创业、投资和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最优配置,实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协调发展,既要坚持杨浦科技、教育的主导功能,又要兼顾居住、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综合功能;要通过杨浦知识创新区“两片一线一带”的空间布局,带动旧城改造和区域整体功能提升;要在优先发展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保持都市型工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确立“循环经济”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通过文化创新,提高市民素质,培育城市精神,为知识创新区开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抓手,杨浦知识创新区开发建设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细化和深化。

      第一,要体现历史的延续。杨浦有三个“百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底蕴,即“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我们讲延续历史,就是要留下百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轨迹;就是要延伸百年教育的渊源,支持高校就地就近拓展,努力打造服务全国的教育集聚地;就是要再现百年“市政文明”的珍贵遗产,使之成为丰富杨浦知识创新区内涵的重要载体。

      第二,要体现文化的弘扬。要坚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形态的塑造中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用文化魅力去感染人、吸引人。

      第三,要体现功能的提升。一是主导功能的提升,实现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的提升,把教育、科技的功能凸现出来。二是人口结构的提升,缓解人口总量压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三是产业结构的提升,要探索建立以“原创性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建立以知识经济为主导型的新兴产业体系。把高校的科技优势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提升产业能级,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存量土地、厂房、设备和技术人员资源,兴办科技研发型工业园区。四是紧紧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这一热点,建立由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公共技术平台,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四,要体现环境的优化。一是亲水环境,要建成连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市民共享公共空间,形成有规模的亲水岸线。二是绿化环境。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和减少容积率、减少建筑容量的要求,将杨浦滨江建成绿色岸线,形成黄浦江生态景观带;将复兴岛开发建设成生态岛、休闲岛、知识论坛岛。三是交通环境。主要构建“一桥二环三线三隧”、三纵四横的路网框架。四是人文环境。我们要致力于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在“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变过程中,一手抓城区功能转变,一手抓市民素质提高,切实体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大杨浦真正成为人才总量多、人口素质高的知识创新区。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兰-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