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世界遗产高句丽 神秘王朝露真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09:56 东北新闻网
  7月1日,经正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辽宁省桓仁县的五女山山城、吉林省集安市的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随着高句丽遗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这个汉唐之际在东北亚存在了705年的古老王朝,开始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在高句丽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吉林省副省长李锦斌在走出会场时收到祝贺的花束
  在高句丽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吉林省副省长李锦斌(右三)等中国代表在会场外携手欢呼

  高句丽:中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

  “高句丽”(“句”读作“沟”),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新华网 周长庆、马扬、程云杰、刘畅) [编辑: 孙鹏]1

  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地方政权“夫余国”的王子朱蒙为躲避兄弟迫害率部众出走,来到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附近)的浑江、鸭绿江流域,以“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城附近)为王城建立高句丽政权。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位王“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公元427年高句丽第二十位王“长寿王”迁都平壤城(今朝鲜平壤)。这个地方王朝鼎盛时期,势力范围西达辽河,北至松花江中部,东临日本海,南到汉江。

  高句丽政权接受中原王朝册封并向其朝贡。由于它不断扩张领土,因此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都曾派兵征伐或亲征高句丽,至今在东北仍留下“罗通扫北”、“薛里征东”的传说故事。公元668年,唐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国,最终灭掉了高句丽王国。作为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中持续最久的政权,高句丽共存世705年,前后经历28位王。

  高句丽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它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是通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高句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中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高句丽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发布高句丽考古研究最新成果

  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近日发布4部高句丽遗迹考古发掘报告,集中展示中国学术界在高句丽考古问题上的最新进展。这4部报告分别题为《国内城》、《丸都山城》、《集安高句丽王陵》和《五女山城》,由吉林和辽宁两省参与发掘高句丽王陵、王城及贵族墓葬的考古工作者联合撰写。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首批发行4000册,全彩印刷,内含大量珍贵图片和资料。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丸都山城》报告主编金旭东研究员说:“这组报告对中国境内的高句丽王陵、王城与贵族墓葬考古发掘原始资料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和研究。”此前,比较完整的高句丽考古报告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表的《通沟》报告。(新华网 周长庆、马扬、程云杰、刘畅) [编辑: 孙鹏]

  2

  为确保报告的科学准确,我国考古工作者采用了包括GPS全觇仪在内的现代科技手段对现存古迹进行全面测量,修正了以往考古文献对高句丽王陵的结构尺寸、王城周长等数据,不仅推动了高句丽考古年代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同时确立了高句丽王城的始建年代与废弃年代以及高句丽王陵的年代学标尺。

  此外,该报告还公布了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确定高句丽王陵时采用的原则,比如高阜独立;墓上有瓦和瓦当,并且有建筑物遗迹;墓前有祭台;有高出同时期其它墓葬的高级别遗物;中晚期墓葬有比较完整的陵寝,包括墓墙、祭祀遗址,陵园范围内全部铺河卵石,地下有涵洞等排水设施。

  据专家介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高句丽历史古迹资源,仅吉林省集安市就已发现75处高句丽古墓群,涉及古墓近万座。其中,通沟古墓群就有古墓6854座,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在集中区域内分布最密集的古墓群。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目前已发现的集安境内的12座高句丽王陵、26座贵族墓葬和一块详细记载高句丽政权兴起与历史的文字碑刻好太王碑。

  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基地主任耿铁华教授说:虽然中国学者对高句丽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高句丽古迹在中国得到了很好保护。最近20年,中国的高句丽史料研究和考古发掘都取得巨大成果。

  中国著名高句丽专家、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魏存成说:高句丽政权是中国古代东北边疆存在最久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高句丽古迹

  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465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陆续发掘了多处高句丽王城和贵族墓葬遗迹,对部分遭受自然损害的王陵进行维修,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轮廓逐渐清晰。
  几名参观者在游览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高句丽王陵之一——将军坟
高句丽王陵之一——太王陵

高句丽王陵之一--将军坟的1号陪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认为,中国境内的高句丽文化遗产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高句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新华网 周长庆、马扬、程云杰、刘畅) [编辑: 孙鹏]

  3

  为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2002年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2002-2020)》。这份规划共划定了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2个高句丽都城、12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2处附属建筑、27座贵族墓葬的43处保护区。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成为集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政府为保护高句丽古城所作的一切工作,反映了一个正在步入现代化的文明古国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以及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长远眼光。

  这份长达90页的规划称:集安是一处山多地少的县级城市,高句丽遗产的分布范围几乎与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居民生产或生活用地迭合,……致使保护遗产与城市发展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关联。也就是说,如果集安所有的高句丽遗址都实现圈地保护,这个千年古城惯有的生活形态和生产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事实上,这个改变已经在14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近23万集安人中发生。截至去年8月,集安市政府已保护性征地1111亩;1200户居民、工厂、学校、机关单位从保护区内迁出,动迁面积近11万平方米;专门为保护与展示高句丽遗产而整理和建设的各类道路系统达36公里。这样大规模的拆迁与城市整容工程,在集安历史上是空前的。

  住在集安市千秋墓保护区内的麻线村村民孙海琴一家,以每平方米445元的补偿金搬迁到新建的居住区内。孙海琴对记者说:做梦也没想到,祖祖辈辈守着的这些石头堆竟然是个宝。麻线村共有46户村民搬离原来的家园,他们的原住地成为千秋墓保护区开阔的草场,过去一直务农的孙海琴成为这里的专业护草员。

  重新规划建设后的集安高句丽文化遗产保护区没有像当地人想象的那样,像大城市里的公园一样,而是变得更加原始与沧桑。将军坟、好太王陵、千秋墓、五盔坟等王陵和贵族墓葬保护区,拆除了周边的不和谐建筑,原有的耕地变成了大面积的草场。雄伟的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前甚至没有修一条柏油马路,只有一条蜿蜒的土路通向神秘、巨大的墓体。

  集安高句丽遗产保护区首席规划师陈同滨说:遗产保护区的所有规划,都必须以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为准。高句丽王陵和贵族墓葬体现的是古代少数民族的陵寝制度,在没有获得考古发现的支持前,不应任意添加任何想象的东西。依照这个宗旨,专家在墓葬保护区树种选择上,根据《裴注三国志》中积石为封,列植松柏的说法以及集安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针阔叶混交林带的地区特点,选择了柞树和落叶松。专家称,环境的地方性也是文化遗产真实性的重要表现。

  至于高句丽时期的都城国内城遗址本来就在市区内。经过环境整治,将原有城址围栏保护,周围种上耐寒草,旁边有又古老的通沟河并肩流过,具备成为遗址公园的条件。因此,它也成为集安城区最能代表古城特色的标志性建筑。陈同滨说。

  或许从表面看,修旧如旧的遗产修整工作仅仅是恢复了文物的山野原貌与历史沧桑感。但事实上,文物本体的高科技保护措施恰恰体现在了细微之处。

  比如,通过视频数字系统展示五盔坟四号、五号墓的壁画,修建地下廊道消解外界有害气体对墓葬内部的干扰、在墓葬中安装不散热的冷光灯、通过远红外线监视系统对文物温湿变化与安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给1500多年前的好太王碑加装3厘米厚的防弹玻璃等等。日本世界遗产专家吉谷正教授在参观了集安和桓仁的高句丽遗产保护区后,赞叹不已。他说:中国政府对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令人钦佩。环境整治得这样好,大自然、农作物和文物和谐共存,真是太伟大了!

  我们倾注全力去规划和改造这个城市,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这里的政府和人民、成年人和孩子全都认识到,高句丽文化遗产是他们家乡最伟大的资源,他们必须善待这个资源。陈同滨说。(新华网 周长庆、马扬、程云杰、刘畅) [编辑: 孙鹏]

  4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