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娱乐信报】谁让“高考状元”变了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07:52 新华网

  新闻案例

  教育部重申不得炒作高考状元网站消息立即删除

  随着高考成绩的尘埃落定,近来有关“高考状元”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今天,教育部针对一些媒体和网站对所谓“高考状元”进行炒作发表意见: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宣传,已在网站上公布的请立即删除。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阶段的录取报道工作中,停止对“高考状元”和高分数获得者名单的炒作及类似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近几年来,教育部一再重申媒体不得炒作高考,高考状元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与高考相关的各项政策也在不得炒作的范围之内。教育部在其制定的《2004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宣传提纲》中提出,在今年高考报道中,对各种所谓“录取优惠政策”未经教育部同意,不得进行宣传。各地各高校不得对考生高考成绩进行排队,不得公布考试优异者名单,不围绕任何考生个人进行宣传。对各地以各种名目为高考学生实行的所谓“特殊政策”不进行渲染报道。(7月3日《中国青年报》)

  反方观点

  封杀“高考状元”因噎废食

  宣传和报道高考“状元”并非一无是处。高考“状元”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其背后肯定有其必然因素的存在。适度地挖掘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如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精神面貌、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其他经验之谈等等,对高考后来者及其他未成年人都是一种启迪或借鉴。

  所以说,尽管以往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存在一些负面效果,但若因此就予以全面封杀,其实也无必要。报道若能够将高考“状元”积极的一面发挥出来,使之成为激励未成年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岂不是更有实际意义吗?杨日

  谁能叫停炒作“高考状元”

  在现行升学体制下,高考在其中的核心位置,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既然考试期间,它就那么万众瞩目,那么成绩发榜之后,社会要持续予以关注,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如果现在对考分、“状元”的格外关切是炒作,那此前考试之时,各部门对考生、考场的种种特殊优待,是否也应归为炒作?更重要的一个基本事实又是,以“分数论英雄”本来就是高考制度设计的必然,高中者欢天喜地、落榜者抱憾叹息——这些科场景观从根本上讲与外部是否宣传炒作无关。因此,即使面对高考宣传中不良炒作现象,教育部门的着力点恐怕应该更多地放在对病根的思考上。

  再者,从新闻媒体的角度看,关注社会所关注的,贴近大众、尽可能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教育部门希望对高考报道加以引导,并非不可以,但这种愿望如果仅以“停止”“不得宣传”的方式出现,那难免有干涉媒体新闻报道权之嫌。更重要的又是,一个高考新闻报道是否“炒作”,该由谁来判断?

  鉴于此,笔者的看法是,对于高考宣传中出现的问题,整个社会首先应抱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全面地分析问题根由所在,进而采取更富于建设性的引导而不是禁、堵的措施。惟其如此,“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才是真正可以期待的。深商

  媒体宣传有好处

  我认为炒炒没什么,有的贫困学生,又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者,若媒体不呼吁一下,那他没法上大学。去年,南方都市报就干得不错,让不少贫困学生顺利上了大学,其中就有我老家邻村的学子,他上了北大,但他家里非常穷,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上大学就面临学费困难,还好,县里奖了一点钱(老家规定,凡考上北大、清华的一律奖励,大概有些人又要对此说“不”了,但老兄呀,我们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呀),再加上媒体呼吁获得一些捐助,后来上学就不成问题了。默客

  状元何尝不可做广告

  商业广告有层次之分:粗劣之作无非赤裸裸地直接召唤人们的购买欲,而真正有品位上档次的,则含蓄内敛得多,讲究以艺术的方式在文化道德层面上树立虽然间接却更具感染力、穿透力的品牌形象。同理,“状元秀”何尝不可以“秀”得更有境界、更有内涵呢?除了考分、考技之外,是否能就诸如“如何理解考试语境下的尊师重教”、“怎样看待成长中的考试和考试中成长”这类话题做点文章,并加以引申、开掘呢?如果真的如此,不仅“高考状元秀”本身会更有良性积极的社会价值,也会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张文

  正方观点

  谁在断送“状元”前程

  随着高考分数的揭晓,一些地方又兴起一股炒“状元”之风。媒体、商家和学校都盯上了当地的高考“状元”,从“状元”的学习方法到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甚至连“状元”们喜欢的颜色、爱吃的菜等事无巨细无一不成为报道、追捧的内容。

  炒作高考“状元”,表面上看是在宣传优秀考生,其实是在替某些学校鼓吹教学成绩,为招徕生源、提高“择校费”做铺垫。在有些地方,学校一产生高考“状元”择校费立马上涨。企业的推波助澜也主要是基于商业目的,无非是借高考“状元”的社会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多一份力量,有的企业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媒体炒作高考“状元”,虽然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扩大媒体影响,但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必然会弱化道德品质的价值,有违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学校、商家、媒体炒作高考“状元”,都不是为了几个“状元”,而是各有其目的,其中的商业味道早已超过对知识的尊崇。对此,“状元”及其家长们应保持警觉和良好的心态,勿为一时的风光所迷惑以至于断送了“状元”们的前程。杨黄

  现代“状元情结”里的铜臭味

  看来高考状元的宣传要告一段落了,这个“封杀令”及时得很,把许多即将上演的闹剧制止了,如果诸位记性还好的话,去年在北京郊外的某个小镇举行过一个“全国状元节”的活动,那就是不折不扣的一个闹剧,今年不制止的话,此类事件肯定不会少。

  有人把“状元情结”归结为封建“余毒”,古代的状元被皇帝授予要职,位极人臣。老百姓最向往“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是最为浓郁的“状元情结”,那里面多少还有些文化的气息。如果把现代人对于高考状元的认识局限于此的话,那就有些小看现代人的觉悟了,文化不值几个钱,现代“状元情结”里面更多的是商业秀,至于文化的意义只是做个门面而已,有时甚至是门面都不要,赤裸裸的铜臭味。

  我们且看有哪些人在关注状元就明白他们的目的了。一是“状元”所在的学校,出一个状元就是好名声,这名声可是要换大钱的,重点中学重点班,想进吗?给钱!多少?三年制几万几,六年制几个几万。呜呼,那些手拿钱袋的父母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只是成为这个状元的中学校友而已,与状元是浑然不沾边的,但钱已经实实在在地落进了状元学校的账户,于是各个层次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状元,没有全国的就说是某地区的,没有大地区的就说是本省的,本省排不上就说是本市的,依此类推,直到班级为止,反正谁也不会来追究你的“状元”侵权行为,一时之间天下状元已经“泛滥成灾”了。

  其实“高考状元”含金量大家都是知道的。“高考状元”的产生,其偶然性和投机性是如此明显。“高考状元”自己都不一定有多么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看看陆步轩,当年的高考状元,北大才子,如今又如何呢?高考只是漫漫人生长途的一个站点,总有一个先上车的人,下一站又要重新再来,未来总是未知数。因此不要为了私利对高考状元炒作了,让他们平静地上车,积极地为下一站准备起来。陈春

  莫把“高考状元”炒成“政绩工程”

  “高考状元”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概念。如果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都去排“高考状元”,那就“高考状元”满天飞了。

  “状元”之称来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新社会教育制度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如果仅以考试成绩排优劣,就偏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对年纪轻轻的学生无形中起到了误导作用。对那些成绩稍差的考生和高考落榜生,人为地造成了心理压力。从整个社会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应该淡化、弱化以“分数论英雄”的不正确做法。

  由一级政府承诺或出面重奖所谓的“高考状元”更是不妥。政府管教育,只应该管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去管管应该管的“高收费”,去管管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去管管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事件。如果,全县教育质量一团糟,教师队伍惊人的低下,即使出个把“高考状元”,能说明什么问题?无非是自作多情给教育“政绩工程”涂脂抹粉而已。

  学生高考的成绩如何,与所在学校教育质量有关,但更多地表现为个人悟性,与县政府何干?与公司何干?这种无名无分的数十万元的重奖,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对社会公众的启示,都是十分有害的。它无非暗示人们:只要成绩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偏重于物质诱惑的做法,这种借奖励“高考状元”为自己打造“政绩工程”的做法,真是要三思而行了。金栋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