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荒时代不合时宜的奢华:夜上海流光溢彩遭质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18:48 新华网 |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乘车从上海繁华的商业中心徐家汇,经衡山路、常熟路、延安路高架到上海外滩,一路可谓穿梭在灯光的海洋。 明亮的路灯、变幻的霓虹灯、柔和的绿化灯、靓丽的广告灯,令人目不暇接;高架路两旁,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楼,或泛光照明、或内光外透,晶莹剔透;在绚丽的灯光照耀下,著名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和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竞相争辉,将滚滚东流的浦江水
璀璨多姿的夜景一直是上海人的骄傲,然而,在如今电力短缺时代,这种为了城市美观的“奢华”却受到了有关节能专家的质疑。 上海景观灯的耗电量等于三峡电厂目前对上海的供电量 上海的景观照明工程从1989年开始兴建,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很大规模,市内10个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景观灯光中心。流光溢彩的“夜上海”,一方面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推动了商业经济繁荣和旅游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耗费了宝贵的电力资源。 按照上海电力部门的测算,上海的灯光工程全部开启后,耗电量将达到20万千瓦,占整个城市总发电量的2%,相当于三峡电厂目前对上海的供电总量。 去年夏季用电高峰期,上海每天的供电缺口达到40万千瓦左右,在对1000多家企业进行限电、800多家企业调整厂休、300多家企业错峰、避峰后,高峰时段电力缺口仍无法缓解,为了确保市民的生活用电,上海市政府于7月29日下令关闭了全市所有的景观照明。 今年夏天,上海预计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670万千瓦,而全市的发电能力只有1040万千瓦,上海电力部门竭尽全力争取华东电网和兄弟省市的支援,也还有很大的电力缺口。上海目前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必要时将要求高档娱乐场所每天16时前禁用中央空调、尝试通过人工降雨的办法,缓解高峰用电压力,以避免“关闭全市景观灯”这一幕今年重演。 目前,上海的电力短缺尚属于“一般短缺”,即缺电力不缺电量,用电负荷率能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但上海所在华东电网拉限电总量已经达到了历史之最,盛夏高温还没有真正到来,今年头5个月全网拉限电总量就已超过56亿千瓦时,接近去年全年拉限电总量60亿千瓦时的水平。同在长三角的江苏省电力已“严重短缺”,浙江省更进入了“电力危机”状态,今年除春节期间的10天外,每天都出现严重的拉限电,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在用电这一生活“必需品”都没有得到满足的浙江老百姓看来,用20万千瓦的电力点亮“夜上海”的流光溢彩无疑是一种生活“奢侈品”。 “许多到过上海的外国人都对绚丽的城市夜景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同时他们也感到很不理解,世界上还很少有城市像中国上海这么铺张。”同济大学楼宇设备工程与管理系主任龙惟定教授在一次节能研讨会上说:“东京的摩天大楼晚上有许多灯光,但那是公司员工在加班;纽约的摩天大楼晚上也有许多灯光,但那是重要的金融公司出于安全防盗的考虑;法兰克福的摩天大楼只有少许的泛光照明,但没有人会因此而怀疑它的欧洲金融中心地位。” 龙惟定教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能源专家的共鸣。他们指出,目前全国主要城市几乎都搞起了“光彩工程”、“靓丽工程”,由建筑轮廓灯发展到局部泛光照明,再到全面泛光照明,最后发展到“内光外透”,一幢幢高层建筑灯火通明,形成了一座座人造“不夜城”,在当前全国普遍缺电的严峻形势下,这种浪费电力的奢华之风必须加以制止。 内光外透:奢华而浪费的城市灯光工程 “随手关灯”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生活好习惯,然而,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城市夜间的“亮度”与“靓丽”,竟然让夜间无人办公的大楼,空点数千盏“长明灯”--这被称为“内光外透”或“里光外透”。 “内光外透”工程曾经被列为2001年上海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当时规定,位于上海虹桥开发区、淮海路商业办公区、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徐家汇商业区的大楼,在实现室外泛光照明的基础上,楼内照明灯光晚上也要开启。建筑物的外观通过泛光照明表现出来,建筑物内灯光通过玻璃窗折射出去,使整幢大楼显得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为什么要让没有人的大楼也亮着灯,会不会造成电力浪费?”--面对人们的疑问,上海市经委电力处一位负责人当时是这样解释的:“内光外透的意义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就像一个人,有没有梳妆打扮,精神风貌和神情气质会相差很多,灯光工程实际上是为夜上海梳妆打扮的美容师,一方面更好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形象,另一方面也把一个更美丽的上海城送给市民。” 当时,上海的发电容量为850万千瓦,而平时晚上全市一般用电量仅为450万千瓦,充足的电力是当时实施“内光外透”工程的前提。为了推动商业楼宇参与这一工程的积极性,市政府还出台了优惠政策,夜间亮灯期间只收取半价电费。尽管如此,三年运行下来,一些商业楼宇的管理人员仍然抱怨“电费的开支太大”,为了避免“内光外透”耗电过多,许多商业楼宇目前只好将照明的日光灯管安装在窗户上,其余的室内灯全都不开。 龙惟定教授指出,“内光外透”工程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建筑节能的原则。第一,晚上7点到9点的亮灯时间,正是居民用电高峰,与民争电;第二,内部照明散发的热量蓄积在建筑物内部,会加大第二天空调系统的启动负荷。此外,“内光外透”工程还使得一些专家正在研究和推广的“夜间通风”、“结构蓄冷”等节能新技术付诸东流。 他建议,应将目前所有的“内光外透”工程改用局部泛光照明,其它的城市照明也应尽快更换成节能灯具。上海市有关部门也已决定,在今年夏季用电高峰到来前,将市中心主要景观道路上的路灯安装上节能的智能照明系统,可进行调光控制;一些路段的路边装饰灯、建筑轮廓灯、大楼内透亮灯也将逐渐更换成节能灯。著名的东方明珠大小球体上576处发光点,目前已全部换上了“节能新装”,同样的照明效果可比传统光源节电90%以上。 光污染:城市夜空美丽的“环境杀手”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许多中心城市在规划时都提出“要与国际接轨”、“让城市亮起来”等口号,似乎夜间越亮就显得越“国际化”。专家们指出,这其实走入了城市发展的误区。人们从乡村聚集到城市,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夜间太多的人工灯光装饰,不仅使人远离了自然、浪费了能源,还带来了“光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国际上将“光污染”分成三类: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城市里一些时尚的建筑物外墙上装饰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在阳光照射下明晃白亮、眩眼夺目,就是“白亮污染”;夜幕降临后,城市里酒店、商场、娱乐场所等处耀眼夺目的广告牌、霓虹灯、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夜景照明,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昼,即是“人工白昼”;安装在一些舞厅、夜总会里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等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了“彩光污染”。 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人工光源都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光压力”,使人体生物和化学系统发生一些改变。长时间在“白亮污染”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增高。“人工白昼”营造的“不夜城”,不仅扰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影响它们的夜间正常繁殖。尤其是婴儿,如果长期在灯光下睡觉,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成倍增加患近视的几率。科学家最新研究还表明,令人眼花缭乱的“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体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光污染”目前已成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之后的第五个“环境杀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也曾经有过“城市亮化”的兴盛期,亮化之后才逐渐发觉其危害,接受了深刻教训。如今,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光污染”问题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美国还成立了“国际黑暗夜空协会”,专门与“光污染”做斗争。 而我国各地的一些中心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反而呈现出“你比我亮、我比你更亮”的攀比之风。昆明市政府决心把市中心的16幢大厦全部“亮化”,天津市也先期启动了30幢大中型建筑“里光外透”工程试点,上海的夜空无疑是全国最亮的夜空之一。根据上海市照明协会调查,上海夜空的亮度已经是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100倍还多,即使是在晴朗的夜空,中心城区居民也无法用肉眼看到北极星。 越来越亮的夜空,还使上海的天文专家们感到“十分头痛”。由于观测效果每况愈下,上海佘山天文台一台投资800万元、国内第二大、口径为1.56米的天体观测光学望远镜已患上了“白内障”,近年来很少能参与世界级的天文观测项目。不堪灯光之扰的上海天文台早在10多年前就考虑要选址搬迁,可寻遍了整个上海地区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地址。 专家们呼吁,不仅是在最近缺电的几年内,上海和全国其他一些中心城市应停止搞“光彩工程”,“内光外透”等工程,从长远来看,城市规划也应尽量立足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让人们能够生活在宁静、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优美环境中。(完)(新华网上海频道策划 文/张建松 华凌磊) 相关专题: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