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观察)传统与现实:黄梅文化二重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6:51 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记者周志兵 通讯员陈健雄 瞿雄鹏

  这里是著名的黄梅戏之乡,又被命名为中华诗词之乡、楹联之乡,同时还有3个中国作协会员——

  一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鸡鸣三省,吴头楚尾,人文荟萃,孕育出黄梅独特的文化现象。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黄梅文化现象,正是传统与现实的二重奏,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日前,县委书记黄奏球对记者说。

  走进黄梅的街道村落,走进中小学校,仿佛徜徉在一条令人陶醉的文化河流,令人流连忘返———

  黄梅戏艺术:

  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起源于此。黄梅人爱听戏,也爱唱戏。县文化局局长张志雄说,大街上随便拎几个人出来,都能哼上几曲,而且字正腔圆,“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

  1995年,黄梅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全县现有黄梅戏专业剧院1个,半职业剧团23个,村级业余剧团161个,演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诗词文化:

  近代,黄梅吟诗作词登坛入典者达百余人。目前,全县成立了16个诗词组织,会员3000余人,61人出版诗词专集。2002年,黄梅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诗词之乡”称号。

  楹联文化:

  黄梅楹联历史悠久。寺庙搭桥、道观戏台,俯拾皆为佳联;婚嫁寿丧、乔迁上梁,随意均成妙对。唐穆宗御书“麒麟阁上精神爽,虎豹关前胆气豪”更将中国对联史向前推进了110年。1991年,黄梅县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楹联之乡”称号,县楹联学会被誉为“中国联坛十军”之一。

  佛教文化:

  佛教禅宗六代祖师,有两位卓锡黄梅,其时有“佛家大事问黄梅”之说。如今,五祖寺圣迹焕然,四祖寺祖庭重辉,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黄梅佛教文化旅游节相继举行,佛教文化研究所、般若禅学研究会纷纷成立,佛学图书馆也已兴建。

  文学创作亦不示弱:

  “以神话小说著称的周濯街,从事宗教文学写作的赵金桃,青年童话作家萧茅,一个县有3人同时跻身于中国作家协会,全省独一无二,全国也不多见。”

  张志雄说。文化黄梅,人人称奇。

  二

  黄梅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现象,首当其冲的还是历史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

  县楹联学会会长柳义君说,黄梅地处水患多发区,历史上十年九灾。自古以来,黄梅都处于行政区划的边缘,流动频繁,从而形成“遇灾而迁”的移民文化。

  县文联主席周濯街认为,移民多贫困,贫穷则易产生“贼盗逻辑”,而黄梅的移民文化是向善的、自娱自乐的,并以“文”为谋生手段,如著书、作诗、写对联、唱戏等。这与黄梅人坚持的传统耕读齐家思想分不开,并进而产生“文不借笔,武不借兵”的自强精神。难能可贵的是,黄梅人以“文”持家之风历久不衰,宛如一树傲立寒风的腊梅,日久弥香。

  大河镇青年农民汪晓林,从1988年起就病卧床上。他身残志坚,视创作为一生不变的信念,10余年来坚持写诗200多首,其中一首《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谱曲后传唱大江南北,1996年曾获中央电视台音乐电视大奖赛铜奖。

  深入黄梅人血管里的精神土壤,支撑起各种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根基,这就是广泛的群众参与。

  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刘文芳清楚地记得,1998年,战斗在抗洪一线的县领导在疲累之余,纷纷挥笔放吟,抒发情怀。时任县委书记刘树生赋诗:“苍天发难降洪魔,恶浪滔滔啸江河,百万军民齐奋战,黄梅大地奏凯歌。”激发了军民笑傲洪魔的豪情。

  孔垄镇文昌阁诗社社长许学群,原为建筑工人。1990年,一个工程竣工时,一贺者送来一首诗,他惊喜地领悟到中华诗词的魅力。从此,在老诗人辅导下,他从吟诗开始,逐渐写诗数百首,并加入诗社。1998年,他当选为诗社社长,陶醉于诗词的海洋,其乐陶陶,遂辞去了在建筑公司的职务,专注于诗社。

  有“神话周”之称的周濯街,只有小学学历,当过木匠,杀过猪,参过军。从小对神话故事的迷恋和超乎寻常的刻苦自学,使他成为闻名海内的神话小说家。据了解,他深入全国各地采风搜集到的神话素材整整装了10条麻袋。有以文持家之风,传统文化也进了中小学校园。

  在被称为“中华诗词之乡诗词校园”的黄梅一中,政研室主任王曙告诉记者,为了迎接其他学校的考生进校参加高考,学校公开征集欢迎词,几天工夫就收到数十件学生作品。学校还增设了选修课,专门编写了《语文与对联》等教材,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诗词、楹联。

  口耳相传,代代承接,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黄梅文化”,在充斥着钢筋水泥喧嚣与浮躁的社会里,不断生根发芽,弥显珍贵。

  三

  百俊难遮一丑。发源于黄梅的黄梅戏,却兴盛于安徽,这是至今仍令黄梅人“耿耿于怀”的一件事。

  县文化局局长张志雄说,此乃黄梅文化第一憾事。为此,我省曾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家”,但收效甚微。

  上世纪90年代末,黄梅县选拔了一批优秀苗子到安徽学习,采访此事的记者对当年这些优秀苗子学成归来时,毕业演出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记忆犹新。然而,不久后,这些苗子大部分被“挖”到了安徽。

  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认为,黄梅文化现象丰富而独特,但文化产业意识亟待加强。黄梅尽管拥有多个文化品牌,但没有捏成“拳头”,有待整体开发,真正发挥黄梅文化品牌效应。

  可喜的是,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该县宗教事务局局长赵金桃介绍,投资2亿余元,以四祖寺、五祖寺为主体的佛教文化园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建设中;以黄梅戏艺术中心为主、融合各项黄梅特色文化艺术的黄梅文化公园也将拔地而起;将黄梅戏文化、佛教文化、楹联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形成观赏、休闲娱乐型经济元素,正融入边贸经济中……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