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学者和热心读者为办好军事科技周刊积极建言献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7:47 解放军报

  为加速军事变革推波助澜———写在《军事科技周刊》创刊五周年之际

  本刊编辑部

  五年前的今天,《军事科技周刊》扬帆起航。关山飞渡,时光如梭。245期的周刊,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科技强军战略,紧跟世界军事变革风云,报道国防科技新发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展、新成果,宣传拼搏在国防科技战线的巨匠英才,传播军事科技知识,努力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我们衷心感谢五年来与我们携手同行的读者的鼎力扶持,并真诚地呼唤您在未来的旅程中一如既往地与我们相伴前行!

  当今世界,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推动下,新军事变革正呈加速发展之势。对于我们这样一支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刚刚起步的军队来讲,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是每一个军人必须思考的时代命题。

  我们愿通过《军事科技周刊》这一方小小的园地,为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推波助澜,为投身这场变革的广大基层官兵鼓劲加油!

  创刊难创新更难。展望未来,备感任务艰巨。在纪念周刊五周年座谈会上,专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众多热心读者来信来电,为办好周刊出谋划策。在此,我们选登部分专家的发言和读者来信,并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热心读者与我们一起关注周刊,心系国防,共同打造军事科技的传播平台。出于科技,高于科技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 苏恩泽

  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前程,任重道远。而无论是总结过去的经验,还是展望未来的前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出于科技,高于科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刊一方面新颖、准确地宣传了军事科技的新知识和新动向,另一方面还生动、深刻地阐发了军事科技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显然,后者更为可贵。

  当然,要做到新颖、准确,已非易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宣传也泥沙俱下,必须仔细筛选和加工,才能给读者提供精品。但是,要做到生动、深刻,则尤其困难。因为这需要比科技本身更大的横向贯通和纵向提升。换句话说,需要文理结合和哲学指导。

  所以,谈到未来的发展,必须注意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最近一次讲话的精神,即:哲学和社会科学关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文明素质”,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

  总之,“武器有理论,装备寓思想,军事科技为军事斗争服务”应当是《军事科技周刊》的一大特色,衷心希望这一特色能永葆青春,历久弥香!探寻战斗力跃升之路

  总装某部局长 张兆垠

  五载辛勤耕耘,五年春华秋实。《军事科技周刊》以创新的思想、敏锐的目光、鲜活的文风,努力在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鼓与呼,特别是周刊大量报道了关于装备建设的新思路、新动态和新技术,为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和装备形成战斗力起到了助推加速的作用。

  新军事变革是以武器装备的发展为土壤,又以新一轮武器装备的发展为果实。周刊正是以此为目标,在自己的阵地上与我们共同探寻这条发展与跃升之路。

  观念、理论绝不能落后。周刊大力引导人们去了解和认识那些先进的理念,使我们在竞争意识、思维水平和建设思路上,尽可能与军事大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避免在这方面就先输一步。

  推进装备建设,实现战斗力跃升,必须放眼全球,胸怀世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而周刊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得以洞悉各国装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观察当今世界武器装备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过去,周刊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未来,更应超越自我,去追求更大的辉煌!在多样性上更进一步

  海军某部局长 魏刚

  周刊在过去的五年里,为报道我军信息化建设成就,介绍现代军事科技新成果,普及军事科技知识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策划工作,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周刊应在版面内容安排的多样性上更进一步,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文章针对性要强,尽量做到满足不同读者层面的需求。为此,我谨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一、建议利用周刊创刊五周年纪念活动之际,举办知识问答竞赛、征求读者意见建议等活动,为今后办刊和改版提供参考依据;

  二、周刊已经创刊五年了,有些军事科学技术类的文章不应再继续停留在概念描述的层面上,这样将无法满足读者对先进理论知识的渴求。周刊应适当安排一些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很强可读性的佳作,进一步丰富周刊的报道内容;

  三、应将目前比较零散的武器装备知识和著名战例分析等以连载的方式呈献给广大读者,提升周刊对重大军事科技题材评价的权威性。让“窗口”更亮些

  军事科学院某研究室主任 洪兵

  在我军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向打赢信息化战争转型的进程中,《军事科技周刊》逐步办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亮点”、全军关注的“焦点”。

  我希望她越办越好。为此目的,提出以下建议:其一,将朝向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窗口”开得再大一些,尤其要把军事科技最前沿的信息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其二,将军事科技交流的“平台”办得再活跃一些,增加专家与读者的互动性;其三,将军事科技的“数据库”办得更充实一些。可定期将所介绍的科技知识分类编排,下发部队;其四,将军事科技的“论坛”办得更深入一些。作战方式的变化取决于作战工具的变革,而作战工具的变革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许多军事变革的重大问题要从科技方面寻根溯源。所以,我们要帮助指战员从本质上理解当前重大的军事理论问题,要组织一些有分量的文章,使全军对军委战略意图的认识更加“实”一些、“深”一些。叩响信息时代之门

  《中国军事科学》总编 邓晓宝

  《军事科技周刊》是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一个窗口。在这短短的5年间,周刊以鲜明、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军事发展面临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认识科学技术作用的问题。我国自古重道轻器,一些科技发明不但没有成为强军卫国的利器,反而成了被动挨打的技术原因。历史表明,对科学技术没有正确的认识,纵有再多的科技发明,也不会变为强军强国的实力。科技周刊应当大力宣传科学技术对军事发展的作用,引领军队建设进入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军事时代之门。

  第二,探寻强军道路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军事发展没能摆脱追赶型的滞后状态。因此,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是军队建设实现信息化的关键。科技周刊应当继续紧扣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主题,为科技强军架桥铺路。

  第三,推进军事变革的问题。在中国100多年来的军事改革史上,科技主要作用于器物层面,观念和制度层的变革严重滞后。在新军事变革中,必须借助科技发展之手,实现从军事技术到军事制度尤其是军事思想层面的整体跨越,把科学技术内化为军人的能力和素质。合专家之力办报

  《火箭兵报》社副社长 伍旭东

  搞新闻的人被戏称为“杂家”,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了解得不深。这个词虽然是中性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同行却是把它当作优点而津津乐道的。若退回二、三十年,“杂家”很可能是个不错的编辑,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这个“优点”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赞成这样一个观点:作为党报,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也要坚持专家办报。在这个问题上,我很佩服《军事科技周刊》编辑的谦虚和清醒,把专家奉为上宾,并坦诚地接受“评点”甚至是“挑刺”,这种姿态无疑是值得每个办报人学习的。

  合专家之力办好报纸,重点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多请专家支招;二是直接参与办报过程,目前《军事科技周刊》日益壮大的专家型作者队伍,就是这种办报理念的结晶;三是发挥“终端显示”的作用,尤其对专业性比较强的报纸来说,专家的评价往往是比较客观、真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确运用好这个“终端显示”,也是提高报纸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科学精神引领军事变革

  后勤学院学术部 李力

  5年来,《军事科技周刊》以不俗的表现证明,它是科技变迁的窗口,也是科技文化的结晶;它反映了世界军队的物质创造能力,也折射着中国军人的新型战争思维。

  技术的发展曾经一次次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一次次催变了军事革新,从而使战争形态日新月异。然而,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战争的演变,观念与意识的功能从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的潮涌使人思想解放,但是,也不免堕入对武器的曲解。

  军事变革首先是一次思想的革命。笔者以为,每一场变革都是对参与者科学精神的考验,《军事科技周刊》有责任为这一主题画龙点睛,让军事科技点化哲学思考,让军事思辨引领科技集成,使中国军人在认识军事科技内涵的前提下,学会在系统中掌控未来战争,在思辨中制胜未来战争。最终,让我们的军事科技思想汇入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之中,闪烁出永恒的光芒。为科技创新搭建平台

  《人民海军报》社编辑 刘江平

  近日,报刊上报道的两条科技新闻触发了我的思绪:一是中国策划大会暨著名策划评选活动在京隆重举行;二是世界首艘私人太空飞船飞天成功。这两件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却有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凡事离不开策划,需要借助各种有效的渠道多出、快出此类策划。美国陆军装甲兵杂志每两年举办一届新型坦克方案设计大奖赛,美国海军的刊物也定期征集未来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超前设计理念。举行这类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广泛地征集“金点子”,让具有特别策划专长的人才脱颖而出。

  因此,建议周刊大胆吸取外军和地方军事报刊的成功经验,定期举办新军事技术成果展示一类的大奖赛,为广大官兵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不拘一格选拔优秀的策划方案和创意人才。与《军事科技周刊》同行不断超越 再创辉煌

  海军研究院研究员 马骋 张旭

  军事优势是技术优势的物化和展示,技术优势是军事优势的物质基础。回眸《军事科技周刊》5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希望她成为:

  国防科研人员的智囊库。《军事科技周刊》开辟了有关专题,组织了相当篇幅的文章多角度地论述了新军事变革和军事技术前沿问题,这些文章对从事装备科研的技术人员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相关文章或者侧重于军事装备宏观和顶层的分析,或者侧重于具体装备的介绍。建议突出兵种装备专用技术的介绍,把《军事科技周刊》办成科技人员的智囊库。

  业余生活中的文化大片。《军事科技周刊》形式与内容需要根据读者的文化水平不断变化,建议进一步依托专家群体,把前沿的军事科学技术介绍给全军官兵,满足他们提高军事科技素质的需要。

  壮我军威的窗口。通过对外军军事科技的分析和我军科研人员艰苦攻关精神的展示,字里行间所揭示的是我军军事科技的实力和军队科研人员的决心,对敌人就是威慑力。建议《军事科技周刊》进一步贴近我军军事科技人员生活,把广大军事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描绘出来,把《军事科技周刊》办成壮我军威的窗口。做参谋队伍的“良师益友”

  新疆军区某团参谋 张军恒

  《军事科技周刊》以其高品位和丰富的内容,5年来已成为参谋人员业余时间通过个人自修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技素养,增强理论思维、决策咨询能力的好“学校”、“活”教材。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倡导新理论、新思维的学习和思考。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样式的变革,必然带动军事理论、军事思维上的创新。通过学习,一可以提高参谋人员的理论层次、思维水准和创新意识,促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跃升;二可以很好地知己知彼,使参谋人员能参善谋,辅助指挥员快速定下决心。

  二是倡导新装备、新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军事需求牵引武器装备的发展,牵动技术项目的攻关。参谋人员必须熟悉装备性能,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方能“参”准“谋”透,提高指挥效能。希望能多介绍一些新装备和新技术知识。

  三是倡导新战法、新训法的钻研和创新。先进的战法、训法是战斗力实现、保持的主要保证和最终依靠,战法、训法必须不断翻新,否则战斗力根本无从谈起。周刊可以介绍外军的一些新战法、新训法,以供我军参谋人员钻研、借鉴,整合、创新,使周刊成为参谋队伍建设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因为精彩 所以热爱

  广州军区某团排长 陈海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周刊的一名忠实读者和基层带兵人,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因为周刊精彩,所以我们热爱。

  创刊至今,周刊紧跟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密切关注军事科技发展趋势。5年来,周刊从栏目设置到选稿定位,始终精益求精,“大视野”、“观察家”等栏目,切入跨越式发展与科技强军的关键环节做文章,表现出高度的时代意识和前瞻性;“军中科研城”、“来自一线的创新报告”真实展示我军科研人员的风采;“中国武警特别行动”将武警官兵的战斗生活娓娓道来,扣人心弦;“军事名言卡”谈兵论战精彩纷呈,被连队战士争相传阅和摘抄;“外军幽默”短小精悍新颖别致,让读者在阅读中永葆轻松愉快的心情……精彩纷呈的文字,谈古论今,承中接外,在贴近读者心灵的同时使读者大受裨益。

  在为周刊喝彩的同时,作为一名基层军官,我期望周刊能够多介绍一些军事科技发展历程的文章,比如在介绍历史上经典战例的同时,分析军事科技发展与人类战争思维的形成、战争进行方式的变革、战争理论的演变等深层关系,将军事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使周刊在提升基层官兵综合素养方面成为一片沃土;同时,我也期望周刊能介绍一些在基层从事科技工作的小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使周刊汇聚各路人才,成为军事科技的摇篮,广大读者的乐园。结缘受益在周刊

  空军某团一级士官 马超

  2001年新兵刚下连,连里配发了新装备,指导员让我写一篇关于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报道。我连夜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结果交上的稿件被指导员退了回来,稿件背面用红笔清晰地写着:请仔细阅读《解放军报》军事科技周刊。从此我便与《军事科技周刊》有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认真读完周刊上的所有文章是在我调入宣传股后。我用一个晚上时间将一份《军事科技周刊》上的文章看了个遍,这以后我便成了周刊的忠实读者。

  第一回给周刊投稿是在2003年12月。那时,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向军报投稿,稿子投出后,我没有报一丝希望,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军事科技周刊》2004年2月11日刊登了我的一张新闻照片,我一下子成了团里的新闻人物。

  今年,我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稿子寄出没几天,竟接到了编辑的电话。他说,我的稿子写得不错,但还是不够精练,让我修改后再寄过来。毕竟是第一次与军报的编辑通话,我心里万分激动。几天后,我将精心修改的稿子再次寄给了周刊编辑。2004年6月2日,我的题为《李立新:军车“啄木鸟”》的稿件刊登了。

  5年来,周刊面向基层,为兵服务,为广大指战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作为一名基层部队士官,我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受益者。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