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5大慰安所旧址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引争议(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8:03 新华网 | |||||||||||||||||
1938年至1945年,广州也曾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67年后的今天,当记者寻访历史时却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侵华罪证:当年日军攻陷广州后,在各区的驻军地点附近设立慰安所,大量掳掠来的妇女被迫充当慰安妇。这些慰安所旧址,主要有东华东路(东源大街、东源东街、东源新街三条街道),海珠南路原长安坊附近,光孝路(光孝路小学附近),石牌岗顶北面(原中山大学内)、德政南路73号等。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录着日军侵华罪行的慰安所大多已被拆建翻新。除了少数见证日军侵华的老人外,很少有市民知道浸染着妇女血泪的慰安所曾在广州真实存在过。但历史不应被遗忘,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更不能忘记国耻和那段屈辱岁月。因此有市民提议,应该将现有的慰安所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日本侵略广州的重要罪证以警示后人。 东华东路慰安所:日军投降后慰安妇挂出“八卦旗” 地址:东华东路东源大街、东源大街、东源新街、东源东街 回忆:一些穿着日本和服的女子时常从慰安所内出来买酱油。她们在公开场合说的是日文,但是私底下却是说朝鲜语。出入慰安所的多是日军的下士、上士、军曹等级别的军人。 现状:原有房屋一部分重新粉刷,仍保持民国建筑风格,另一部分于上世纪80年代时被拆建为五六层高的楼房。曾为慰安所的东源东街11号仍在,现作为铁路部门的职工宿舍。 近代史专家、原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黎显衡告诉记者,东华东路附近的慰安所遗址,位于东源大街、东源新街、东源东街这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是在1995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他说,目前广州慰安所遗址经过考证的只有东华东路附近的这一处。 10年前协助慰安所旧址调查的证人,如今多数已不在人世。几经辗转,记者终于找到一名当年的目击者--83岁的关根老伯。 头发花白的关根老伯说,他清楚记得当年“东华东路慰安所开办的时间大约是1938年10月下旬至年底之间,那个时候我才18岁”。为了让记者了解慰安所所处的位置,关伯还画了一个示意图,然后就图解释说,日军攻陷广州后驻军在菜园东路,并把东源新街、东源大街、东源东街三条街道的住户全部赶走,在这里设立了慰安所,随后又将西面东源大街的牌楼闸关住,在南面入牛乳基的路口建了一堵墙封住出口,东面在东源东街也建墙堵住路口,只留下北面东华东路的路口(现在宏城超市附近)进出。在东华东路的出口,当时还挂有一个牌匾,上面写着慰安所。 慰安所旧址已成职工宿舍 关伯回忆说,沦陷时,人们纷纷离开广州逃难,偌大的广州像个死城,每天下午三四点时,东华东路上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当时他在东华东路附近开了间杂货铺,每隔一段时间,一些穿着日本和服的女子就会从慰安所内出来买酱油。她们在公开场合说的是日文,但是私底下却是说朝鲜语。关伯估计,这些慰安妇应该以朝鲜女子为主,因为1945年日本投降后,慰安所便挂出了“八卦旗”。 “慰安所当时管理森严,慰安妇不准出门,日本兵也要凭票进入慰安所。我们中国人不可能也不敢进去,进去的话肯定没命了。所以我也不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关伯说,开设慰安所之后,出入的多是日军的下士、上士、军曹等级别的军人。日本兵多是喝醉酒后进去的。他经常遇见一些喝醉酒的日本军官在街上滋事,所以那些慰安妇惨况可想而知。 关伯说,原来东源东街、东源新街一带的老房子非常漂亮,都是小洋房,风格与现在均益路、启明路的东山民国建筑群十分相似。东源大街的房子则以西关大屋为主。但是,这些房子在上世纪80年代时已被拆建为五六层高的楼房了。 黎显衡也曾对记者,当年进行普查时,三条街道的慰安所房屋只剩下东源大街北侧房屋和东源东街11号。而东源大街现存房屋,编号为东源大街7、9、11、13、14、17号。记者了解到,这些房屋外墙均已重新粉饰过。 记者在现场看到,东源东街11号是一座两层的楼房,拱形大门,窗户上镶嵌着琉璃玻璃,外墙已重新批荡过,与均益路、启明路的东山民国建筑群十分相似,是东山一带二三十年代的建房风格。据住户李先生说,这里现在是铁路部门的宿舍,居住着十多户人家。 海珠南路慰安所:广州沦陷时常见日本女人出入 地址:海珠南路与大新路相交的十字路口附近 回忆:“慰安所的具体位置大概在海珠南路与大新路相交的十字路口附近,是大约2层高的旧式洋楼。广州沦陷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日本女人、台湾女人出入。” 现状:长安坊已被拆除,所在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停车场,就在海珠南路与大新路的相交处附近,但慰安所最后是否被拆无从得知。 据一些曾靠拉黄包车糊口的老人回忆,当时坐车的多是日本人,也有朝鲜人和伪军。 “以前在海珠南路附近有过一个慰安所”,解放前曾在广州任记者的梁伯告诉记者,这个慰安所的具体位置大概在海珠南路与大新路相交的十字路口附近,应该是在东北面的位置,是大约2层高的旧式洋楼。梁伯说,广州沦陷时,自己探望朋友常去那里,经常会看到一些日本女人、台湾女人出入。他曾听住在附近的居民说是日军在这里设的“妓院”,应该也就是慰安所了。梁伯还记得,那里有一个云吞面档,档口旁边有一条路转进去,不远处就是慰安所的所在地了。 但当地一位老伯说,“这里有没有慰安所我就不知道,但是以前长安坊附近有过很多妓女,经常有日本兵过来寻欢作乐”。如今,长安坊已经拆除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停车场,就在海珠南路与大新路的相交处附近。这又再次印证了梁伯的话。 然而,记者最后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海珠南路慰安所的具体位置,至于这个慰安所最后是否被拆也无从得知。 光孝路慰安所:2000被关妇女送前线做军妓 地址:光孝路小学附近 史载:1939年11月,在广州的日军将拘留于王德光医院的良家妇女2000余人编为“姑娘慰问队”分送前线充任军妓,拒绝者多被杀害。 回忆:广州沦陷时光孝路73、75、77号的旧民房楼上曾经住着许多“花姑娘”,也就是慰安妇,据说她们大多来自日本,也有好多中国女子。后来这些女人被装上货车集中运走了,是生是死不得而知。 现状:光孝路小学的办公室就是以前王德光医院的门诊部,课室就是医院的住院部。 就广州慰安所旧址一事,记者曾向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谭绍鹏请教。70多岁的谭伯告诉记者,据史料显示,1939年11月,在广州的日军将拘留于王德光医院的良家妇女2000余人编为“姑娘慰问队”分送前线充任军妓,拒绝者多被杀害。谭伯还告诉记者,王德光医院开办于民国18年,位于广州市光孝路(现光孝路小学)。 记者在光孝路小学门前看到,一幢二层的老式洋房,外墙用红砖砌成,屋顶墙上已经长出了一些青苔,显示出房子的年代久远。一名小学的工作人员证实,这里以前的确是医院。旧门诊部是今天的学校办公室,住院部则是今天的课室。光孝路小学是上世纪70年年代搬到这里的。 光孝路上一个修车档的档主、50多岁的王叔告诉记者,“王德光是个好医生啊,当年我爸爸去看病,他都没有收钱。很多穷人看病他都不收钱的。慰安所的事情肯定与他无关!” 王叔又说,王德光是一个爱国者。他曾带领救护队往上海协助抗日。广州沦陷时,王德光在澳门行医,王德光医院原址沦为日伪博爱一分院,而拘留良家妇女的医院正是日伪博爱一分院。对于慰安所的事情,王叔说自己当时才刚刚出生,因此并不了解,但是他答应可以代为打听。 踏破铁鞋无觅处,记者碰到了王德光的外孙冯健威。他的话一一印证了记者此前的调查。随后,他领着记者来到光孝路73、75、77号的旧民房前说,十年前一位78岁的老太太指认出,广州沦陷时这里楼上曾经住着许多“花姑娘”,也就是慰安妇,据说她们大多来自日本,也有好多中国女子。后来,这些女人被装上货车集中运走了,此后是生是死不得而知。 石牌慰安所:日军刚占领广州就开慰安所 地址:天河路与五山路交汇的113中学、市自动控制研究所、市光学研究所一带 史载:1938年10月25日占领广州的124联队在中山大学附近接收民房,立即开办“慰安所”。部队刚驻下,慰安所的‘开业公告’已挂出来。 现状:自1976年以来成为113中学校址。 日本作家千田夏光的报告文学《军妓血泪》中记载,“1938年10月23日占领广州后,124联队在郊外白云山麓的中山大学设置指挥部,担任警备任务。25日在中山大学附近接收民房,立即开办‘慰安所’。部队刚驻下,慰安所的‘开业公告’已挂出来。”但多年来,这间慰安所的具体地点却一直无法确定。 天河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民史专家蔡维朗曾对石牌慰安所进行查访。他告诉记者,根据石牌一些村民的回忆,这间慰安所的具体地点应在现在的石牌岗顶附近,也就是天河路与五山路交汇的113中学、市自动控制研究所、市光学研究所一带。 当地村民称,1938年,这里是离中山大学不到1公里(当时的中山大学位于石牌岗顶北面,即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一带)。地形十分适合搞封锁和隔离,侵华日军的慰安所就设在山顶上。那时,山岗上有几座平房,四面有铁丝网包围,有日军哨兵守卫。日军在山岗下挖有几口水井,用水管抽水上山岗饮用。山岗下有小溪,常有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家的妇女从岗上平房走到溪边洗衣服。 解放后,岗顶成为解放军营房。蔡维朗回忆说,1976年,此处被征用作广州市113中学,当时还留有数口侵华日军所挖的水井,113中学征地的红线图就是以水井作为标志进行测绘的。如今,当年作为慰安所的平房已变窄,后变为地下水渠;1990年中学扩建时将水井掩埋在足球场跑道和综合楼下。 蔡维朗还告诉记者,也有村民指出,石牌慰安所应该在现今东莞庄南秀村附近。 德政南路慰安所:日军占警局建慰安所 地址:德政南路73号(现广东省卫生厅幼儿园) 回忆:民国29年(1940年)左右,日军将占地1500平方米的建筑物霸占成为慰安所,门前挂着“大日本帝国海军陆战队慰安所”牌子,所内有50~60名中国和韩国妇女,一律身穿日本和服。 现状:上世纪80年代旧屋重新拆建成8层楼房,二三层是幼儿园,一楼是店铺。 热心的关伯还给记者提供了另外一条线索,德政南路也有一间慰安所。关伯说,德政南路慰安所的慰安妇有广东人,也有台湾人。 记者在史料上得知:“德政南路慰安所位于德政南路73号(现广东省卫生厅幼儿园),日军侵华期间,曾作日海军陆战队慰安所”。 记者近日来到德政南路广东省卫生厅幼儿园寻访。广东省卫生厅幼儿园的所在地是一幢8层高的旧楼,幼儿园设在二、三层,一楼是店铺。但店铺的老板们都不知道这里曾作过慰安所。省卫生厅幼儿园一名老师也告诉记者,从未听说过这里在抗战时期是慰安所。她说,该幼儿园设立于1958年,当时是一些旧房子,上世纪80年代时重新拆建为8层高的楼房。 正当记者苦无头绪之时,当地居民陈老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他曾经听说过这里以前是慰安所。但抗战时期,他一家人到粤西地区逃难,因此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陈伯说,清末时,德政南一带曾是驻粤八旗水师旗营操场,民国时为东堤区警察分局。他隐约记得,大概是民国29年(1940年)时,日军将占地1500平方米的建筑物霸占成为慰安所,该所门前挂着“大日本帝国海军陆战队慰安所”牌子,所内有50~60名中国和韩国妇女,一律身穿日本和服。“那些女人好凄凉”,当地另一位了解情况的老婆婆告诉记者,当时本地的女子都不敢随便上街,一旦被捉就成为日本官兵泄欲和蹂躏的工具。 争论 “慰安所”应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吗? 被认为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日军二战期间建立的“慰安所”——南京利济巷2号,接到当地有关部门正式拆迁通知,将在今年7月8日前被拆除。近日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慎重研究论证。最后南京政府决定目前实施迁而不拆的办法而暂告一段路。对此,有历史学家建议,“慰安所”遗址也应该列入文物单位进行保护,将其保留,对于铭记国耻、警示后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赞成 作为日军侵华罪证应保护 主持广州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近代史专家、原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黎显衡对记者说,“个人认为有保护的必要,它是日军侵华的物证之一。”他告诉记者,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虽然查出东华东路的“慰安所”旧址,但是并未作为文物进行保存。而且,从提出作为文物进行保护,到真正落实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当时的城市规划已经把它们归入了马上拆除的范围。如果马上拆除就没有必要保护,所以当时没有搞下去。假如经过进一步的调查、论证,“慰安所”旧址确实应该保护,但是也要按程序进行核实、报批等。 反对 “慰安所”保护价值不大 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林雅杰称,关于“慰安所”,由于没有作过调查,因此保护的难度比较大。他指出,列入文物应该有以下几个标准:1.有纪念意义的,如党史、民国史的重要会议等;2.名人故居;3.建筑史上有一定参考价值的;4.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雅杰认为,像细菌战等已引起了民族感情,教育的意义就比较大,但“慰安所”作为爱国教育起的作用不明显,保护的价值不大。(霍宇力凌慧珊李素玲 陆明杰)(来源:信息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