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蓄水一周年:全国各地支援促进库区发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17:00 新华网 | |||||||||
新华网重庆7月7日电(新华社记者陈敏、黄豁、郭立) 高峡出平湖的长江三峡地带,今年可谓好戏连台:明达玻璃(厦门)有限公司刚刚与万州签定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产业项目--投资36亿元开发盐气化工产业链;新加坡进驻中国西部的第一家大型工业企业--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也在涪陵竣工投产……看着一拨拨企业相继落户库区,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马正其说:有全国各省市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库区的繁荣指日可待。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涉及到的百万库区移民,成了制约这项宏伟工程成败的关键。为了集中全国力量破解这道难题,早在三峡工程开工前夕,国务院就号召全国人民对口支援三峡库区;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市和中央各部委积极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支援三峡移民和库区建设。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经济技术合作司的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已有21个省市、10个大中城市和50多个国家部委或部门,采用兴办项目、交流技术、拓展市场、劳务输出、培养人才、资金帮扶等多种途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移民搬迁和经济建设。到目前,整个三峡库区已经引进资金16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移民资金的三分之一。 这些资金或项目的引入,成了库区发展的强力助推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库区的移民搬迁,而且大大改善了库区的基础条件。 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涪陵已有34家、万州已有71家淹没搬迁企业与对口支援企业直接合作。外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资金入股、品牌合作等多种形式,对库区企业实施组合技改搬迁,既盘活了淹没企业的资产存量,又减少了支援方的前期投入和建设周期,到达了双赢的效果。浙江娃哈哈集团以支援三峡库区为平台,摸索出了在一整套在外地办分厂的经验。继在涪陵开办分厂以后,他们先后在绵阳、宜宾等西部地区部设立了10多个分厂,有效地占领了西部市场。 重庆市移民局的统计显示,重庆库区的对口支援工业项目不仅解决了2万多人的就业问题,还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多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