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儿童:更需要“水”和“阳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17:18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 刘丹7月7日报道:近日,上海进华中学15岁初三毕业生胡一制造了一“奇”——在接到并不理想的中考成绩单后,紧接着收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复试通知书。中考失意、高考得意,胡一“倒挂”的考试成绩,引来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初中三年级的胡一,高考四门科目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其中数学126分、外语133分、物理135分,并以总分487分的优异成绩从全国2000余名中科大少年班初试者中脱颖
胡一考试成绩为何“倒挂”?进华中学校长陈国强分析说,中考试题主要向基础性知识倾斜,强调死记硬背;而高考题目明显带有拔高性质,智力因素占主。像胡一这类思维敏捷、智商较高的“超常学生”,更适合做难度大、思维性强的高考题。 所谓“超常学生”,是指认知能力测试,折算成智商达到130以上的儿童(一般孩子智商在100左右)。中国科学院的一项心理研究表明,智力发展超常的人在儿童中的比例是1%-3%。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约有2亿9千万名14岁以下儿童,若按1%-3%的比例计算,我国超常儿童多达290万--870万。有些国外学者把具有音乐、美术、体育、绘画等专项特殊才能考虑进去,超常儿童的比例更大,占到15%。 潜心于“超常教育”研究20年的程念祖老师介绍,“超常孩子”一般比较调皮、个性强、想法多、不易管理,在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时,老师上课进度远远赶不上他们吸收知识的速度,久而久之,当孩子的认知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感到上课没意思,甚至造成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很容易被老师归为“问题孩子”。 据陈校长说,胡一在学校很调皮,不太遵守纪律。“对于这类学生,若学校不因材施教,不好好挖掘‘超常学生’这一智力‘富矿’,他们的才华很可能被埋没。”人们不禁假设,如果胡一不参加高考,他现在也许正为找一个重点中学读书而犯愁。当然,胡一是幸运的,一次“超常考试”,带给了他“超常人生”。但更多和胡一同样优秀的孩子,他们的路又在哪里呢? 庞大的“超常儿童”群体,本应成为我国优秀的人才储备,然而,现实中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困境:“大锅饭”式的普通教育,无法唤起“超常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智商”难以得到有效开发;且普通教育的选拔考试,主要面对普通学生群体,“超常学生”不一定能在选拔中显现出其优势,而丧失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据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除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极个别中学,尝试进行几十个学生小范围“超常班”教育外,全国包括上海在内的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启动“超常教育”。原因大致有二:一,认为特殊教育是针对残障儿童而言的教育,对于有良好禀赋的超常孩子不必要锦上添花。二,认为超常孩子本来就有比普通孩子高的天赋,再另外拿出人力、物力培养他们是对普通孩子的不公。 上海教育评估院顾问、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郑令德表示,“超常学生”应该纳入特殊教育范畴,他们虽然有好的禀赋,但并不意味好的种子自然就可以结出好的果实,他们更需要充足的“水”和“阳光”。教育者应看到儿童的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对“超常儿童”进行超常教育,才可能有效避免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