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交行违规核销贷款 锦州交行与法院联手作假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01:47 北京娱乐信报

  今年的审计报告指出:2000年至2002年,交通银行辽宁锦州分行与锦州市中级法院、锦州市古塔区和凌河区法院联手作假,用伪造的法律文书上报交通银行总行,核销175户企业的“不良”贷款2亿多元。

  国家审计署官方网站5日发表“审计署沈阳特派办”的长篇报道,揭露了交行锦州分行与锦州中级法院联手作假的审计始末。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举报交行违规核销贷款

  2003年8月31日上午,两个自称为交通银行锦州分行的员工向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举报该行伪造法律文书、编造虚假核销手续,以核销巨额不良贷款的问题。举报信中反映:“交通银行锦州分行风险处弄虚作假,与法院串通勾结,编造不良信贷资产核销手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末,交总行已批复其核销不良信贷资产2亿元……”

  初次审查没找到证据

  2003年9月2日,审计组来到锦州与举报人取得联系。据举报人介绍,该行风险处临时雇用的打字员曾用计算机打印了大量的核销呆账的“假法律文书”。

  9月3日,审计组正式进驻到锦州交行,找到该处负责打字员。但她对此一字不讲。审计人员检查了风险处的计算机硬盘上的所有资料,只在计算机中发现了一份《建议风险处人员缩编的报告》。这份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风险处大多数同志能挺身而上,继续战斗。但有极少数人惊慌、颓唐,甚至退却放弃……这些极少数人好比苹果箱中的几个烂苹果,若不及时清理掉,则全箱苹果都会被传染腐烂。”这里提到的几个“烂苹果”显然就是指几个举报人。

  抽查企业发现确实有假

  按规定,呆账的诉讼类核销,要历经追偿、诉讼、审核、核销四个环节,银行没有追偿的贷款不得作为呆账核销。诉讼是银行行使追偿债务的重要救济手段,法院下达的企业已无资产可执行的终结执行裁定书,是该笔贷款已成呆账的重要证据之一。如果银行严格执行了追偿程序,那么被核销的企业应该留有法院的诉讼通知书、判决书或裁定书。

  锦州金属材料总公司是被核呆的企业之一,但该公司从未接到过法院诉讼通知书。东风汽车公司锦州销售技术服务中心也是被核呆的企业之一,他们也没有收到交行诉讼到法院的通知书。

  交行核呆档案是假文书

  面对这些证据,锦州交行行长和风险处的相关人员却说:这是核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个别疏忽和失误。

  随后,审计人员到某法院立案庭,要求调阅1998年至2002年锦州交行的立案记录。但等了一天才被允许看立案簿。审计人员看到,核对立案簿与部分银行核呆法律文书案号,发现没有能对上的。

  抽查表明:锦州交行核呆档案中的相关法律文书是假的。法院认为这是个别工作人员与锦州交行联手所为,但假法律文书上却加盖了法院公章。

  “密室”发现大量证据

  之后审计组又以查“小金库”的名义来到这个专用于核销呆账的处所。审计人员在检查房间时,发现这里的工作人员神色有异。里间墙边的一排柜子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上去拍拍、拽拽,一道暗门呈现出来,原来里面还有一间“密室”。这间废纸、旧书报满地乱堆的屋子里放着几个纸箱子,审计人员在其中的一个箱子中发现了盖有法院公章的假法律文书、手写的文书草稿及其他大量的作假材料。

  交行被迫交待制假

  在这里,审计人员共整理出800余份伪造的法律文书和草稿等作假材料。全体风险处人员将所知道的事情写成材料,材料交待:

  在编制假法律文书过程中法院某法官亲自指导编制的方法及三家法院的具体联系人;

  该行风险处处长于审计组进驻前一天命令销毁计算机硬盘上的作假资料,并于当晚与副处长到打字员家中做工作,订立攻守同盟;

  该处有自设账户、小金库存折、被核呆企业抵贷物的账外账等事实。

  法官被逼交待编造材料

  审计人员到法院核查作假法律文书工作,涉及的法官和办事人员避而不见,或辩解自己如何依法办案……

  一家法院的民事庭长还煞有介事地拿出一本立案簿和相关的卷宗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审计人员仔细检查后发现:其所持立案簿不仅笔迹为同一人,就连号码也不联贯,卷宗中企业所出证明材料标明的时间在判决之后。更有甚者,立案簿上的所有原告只有锦州交行一家。还没有哪家法院专门为某一个单位单独设立案簿的。迫不得已,那位法官最后承认所持立案簿等材料是后来编造的。

  违规数额2亿多元

  审计调查发现,从2000年到2002年,锦州交行在核销呆账工作中与该市三家法院联手作假。

  经审计调查,截至2003年末,交总行已批复该行核销户数212户,金额27239万元,其中有175户,金额21758万元是依据该行上报的假法律文书批准核销的。

  据审计署官方网站

  审计报告暴露

  财政体制三大弱点

  审计报告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舆论矛头直指那些挪用、侵吞、浪费老百姓血汗钱的违法者和违规者。专家指出,发生这么多严重问题,足见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部门预算:“太分散又太集中”

  审计报告披露的中央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是舆论反应最为强烈的焦点之一。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主任马海涛教授用“太分散又太集中”来概括部门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总体看,很多部门作为预算编制单位权力很大,而具体到部门内部,预算决定权又高度集中于少数领导手中。

  财政支出:透明度不够

  审计报告反映出的一大问题是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中国奥委会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灾区救灾款、国债建设资金都有人敢挪用甚至私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副主任张文春认为,最根本的还是一个财政透明度的问题,缺乏公众监督。

  财政投资:“拿老百姓的钱打水漂”

  在不少地方,财政资金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非常突出,部分项目未按期建成投产,部分已建成项目运营效果差……马海涛对这种“拿老百姓的钱打水漂”的现象表示愤慨,他说,决不是单靠财政一家就能办得到的。

  据新华社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