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工院师生眼中的徐滨士院士:白发院士的 “形象魅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07:20 解放军报 | |||||||||
本报记者 赵波 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 本报特约通讯员 宗兆盾 谈起73岁的徐滨士,人们崇敬的眼神里,总有一丝从心底漾起的亲切:学院领导谈起他,像在谈论一位风雨同舟的老战友;学生们说起他,像在谈论自己严厉又慈爱的父辈;实验室的工人师傅们,谈起他更像说一位知心的伙伴……几十年来,徐滨士立身做人干事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象魅力”,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们。
每次科研成果报功,徐滨士都把自己的名字划掉。课题组一位焊工师傅,却先后12次立功 徐滨士是位“多产”的科学家。一项科研成果诞生,到评功评奖时,作为科研课题的主导者,他贡献自然最大,却从不给自己报功。最后,立功的大多是一线的年轻科研人员和技工师傅们。在徐滨士的课题组里,八级焊工刁家明师傅是立功最多的人:一次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九次三等功! 对此,徐滨士说:“成果是集体取得的,我只是把大家组织起来,做了自己分内的事。” 然而,对于科研工作中的风险,徐滨士又是当仁不让,风雨一肩挑。当年,徐滨士将等离子喷涂技术用于坦克薄壁零部件修理的想法刚刚提出来,很多人还不相信这项技术的实际效果,认为不能拿实车试验来冒险。徐滨士拿着申请书辗转奔走,请求上级支持试验,终于获准在6台实车上进行242个零部件的喷涂试验。 试验开始了,很多同志手心里都攥着一把汗。一辆坦克12000公里跑下来,也该跑出毛病了,到时候怎么说得清哪些毛病是该出的、哪些毛病是不该出的?上百万元的装备,出了问题,谁也担待不起。 徐滨士发现后,召集课题组成员坦陈心迹:“大家跟着我干,有没有把握?我坦率地告诉大家,有相当的把握,但也有相当的风险。不过,请大家相信:出了成果是大家的,出了问题我一人承担!”一番赤诚的表白,让在场的同志放下心理包袱投入试验。第一台实车试验结束,大家喜泪纵横:喷涂零件使用寿命平均提高3倍多! 在一名老工人家里,徐滨士喝人家剩下的苞米糊糊。学院教职员工说,他是个极有“人缘”的教授 一名实验室的老工人还记得,那年徐院士到自己的家里来探望,正赶上一家人吃晚饭,徐滨士看见锅里还有剩下的苞米糊糊,舀起一碗就吃,让老工人感到徐教授与他们亲近得像一家人。 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是个极有“人缘”的教授。去年春节,一位刚毕业的学生给徐院士家打来电话,想要登门拜年,顺便还想请教几个科研上的问题。当时,徐院士不在家,他的夫人礼貌地回绝了。徐院士回来听说后,直埋怨老伴:“一个年轻人要来给我这个老头子拜年,你不知道他下了多大的决心才给我打电话,不该这样草率地把人家拒之门外!” 作为导师,徐滨士对待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次,他在实验室看到研究生小陈正进行热喷涂实验,身上穿的防护服破了几个洞。第二天,他拿着一套崭新的防护服递给小陈说:“做实验也要保护好身体啊!” 前年,系里招收博士后,某基地电化学青年专家涂伟毅博士慕名前来进站工作。当时,学院住房非常紧张,涂博士在住房上遇到了困难。为此,徐院士亲自找到机关营房部门协调解决。3天后,营房部门专门腾出一套房子给了涂博士。这令涂博士感动不已。 徐滨士兜里,一年四季揣着个小本子,上面用4种颜色的圆珠笔写满了每天的工作安排 2003年10月底,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在贵阳召开会议。徐滨士当天上午从国外访问回来,没来得及“倒时差”,下午就在北京参加一个讨论会,晚上又坐飞机赶往贵阳。连夜听完会务组的汇报会,已是凌晨。第二天,他还在大会作了发言…… 这就是徐滨士多年来的工作节奏。如今,即使已是73岁高龄,他兜里还揣着个小本子,上面用4种颜色的圆珠笔写满了每天的工作安排:每天3个工作时段,每个时段4个小时…… 近年来,随着学术活动的增多,徐滨士逐渐感到英语在科研学术中的重要性。由于从小学的是日语和俄语,英语知识掌握得不好,他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为此,徐滨士想了很多办法。一天,他坐上车后,司机小王习惯地打开音响,放起了徐院士喜爱的俄罗斯民歌。徐院士把几盒英语磁带交给司机小王,说:“以后只要我在车上,歌不听了,你就放这些磁带。” 年复一年,从简单的英语单词到英语会话,再到生僻拗口的科技英语,徐滨士一点一滴地开始学习。如今,他已经能通读英文学术论文了。那年,一个晚上,徐滨士向一位领导汇报工作后,突发心绞痛,被送到解放军总医院危重病房。医护人员竭力抢救,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醒来后,他一把抓住老伴的手说:“你快找张纸,我有几件事要记一下。”老伴含着眼泪,记下了徐滨士推荐第二天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人选及其他4项工作安排。(解放军报2004年07月08日第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