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元治理淮河资金为何付诸东流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14:06 中国青年报 |
尽管某治淮专家竭力辩解,说“简单地认为淮河10年治污付诸东流,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没有这10年,淮河绝不会是现在的样子。”但事实胜于辩解。10年间,国家、地方、企业投入600亿元治理淮河污染,但10年后的今天,淮河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历史最高水平,60%的流域为劣五类水质,而且污染还由地上渗及地下,用一位农民的话说:“过去打下几米就有水出来,现在井都打到上百米了,出来的水味道还怪怪的。”淮河两岸1.3亿居民就是用这样的“水”———用新华社报道中的话说:“‘丧失水功能’的水,事实上已经不是‘水’了。”(5月30日新华社消息) 治淮专家所说:“如果没有这10年,淮河绝不会是现在的样子”,颇堪玩味。专家所指“现在的样子”与老百姓所看到的“现在的样子”其实是两种“样子”。老百姓看到的“现在的样子”,是淮河污染更甚于往日,而专家看到的“现在的样子”是什么呢?两点:一、“在淮河10年大规模治污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保机构,形成了有效的监测网络。一支保卫淮河的行政、执法队伍逐步建立起来。与人员监管相配套的是,建立起了水资源监测体系。”二、“淮河治污10年最大的成绩还是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意识到保护淮河的重要性。” 治淮专家这个“总结”倒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我们要问:为何要建立这些“机构”与“队伍”?淮河污染依旧,不但丝毫不见起色而且污染更重,这些“机构”和“队伍”岂不形同摆设?难道600亿元换来的就是这些?至于“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个10年治淮的“最大的成绩”,更让人颇费踌躇。“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意识到保护淮河的重要性”是不错,但在“政府部门”与“普通老百姓”各自的意识里,淮河的重要性却并不能画等号。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淮河是母亲河,是自己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而对(某些)政府部门来说,相比于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发展经济之类,保护淮河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记者写道:“从安徽界首驱车前往河南项城,经过沙颖河高速公路桥时,恶臭渐浓。打开车门,臭味更甚。”这就是淮河一级支流沙颖河。一位农民说:“十几年前,沙颖河水可以喝,更可以浇庄稼。但后来上游建起了味精厂和造纸厂后,水就一天比一天差。”这个味精厂就是莲花味精厂,据说是“亚州最大”,当然也是淮河支流最大的污染源。关了它?“关停转”不是治理淮河污染最主要的手段吗?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莲花味精厂是河南周口市最大的“拳头产品”,在整个周口市GDP中占有极大的比例———相比于下游居民生命健康而言,“莲花味精”“更重要”。 新华社记者质问:“上有严肃法规,下有政府、环保部门护卫,到底是谁还在污染淮河?”但在我看来,“谁在污染淮河”不是关键,关键是“谁在放纵污染淮河”。报道说,“计划兴建”的污水处理厂半数以上没有动工,已建工程也很少发挥作用;工业污染源和污水排放量显著增加,“五小企业”也死灰复燃;更有甚者,淮河流域最大的工业污染源莲花味精厂,就在3月底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领导赴周口考察水污染的前后,居然直排工业污水。根源何在?可以用新华社报道中的一句话概括:“地方保护和依赖GDP的发展观念。”(翟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