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宏观调控呈现四大新特点 关键阶段谨防两种倾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9日09:19 新华网

  今年以来,在中央一系列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始得到缓解,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整体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更趋稳健扎实。这表明,面对复杂形势,中央所采取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及时、果断和富有成效的。

  调控的四大新特点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与以往相比,此轮宏观调控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新特点:

  一是重点突出。此次调控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重点要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严重,资源消耗过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侵占土地严重、贷款投放过多、部分上游产品价格明显上涨等问题,这些都是关乎下阶段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相应的调控也是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主要采取“点刹车”措施,没有笼统地一刀切。

  二是未雨绸缪。此次调控动手早,是在局部问题有所显露、还没有演化为全局性问题时采取措施的,是在各方面仍在可控之中采取措施的,是一种事前的预防性调节。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无论是在调控之初还是现在的调控中,应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还是好的,整体上继续呈现出“速度高、效益好、活力强”的良好格局,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主要不是为了“救火”,而是要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况,避免使矛盾进一步蔓延和激化,避免局部性问题演化为全局性问题,避免最终被迫采取伤筋动骨的大调整对国民经济的大伤害。

  三是力度得当。此轮调控实际上始于去年上半年,由于是一种预调节,调控的回旋余地较大,因此没有采取力度很大的“急刹车”措施,而是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情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较好地把握了调控的分寸。加强土地管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等措施的出台都是有节奏、按步骤稳妥推进的,没有引起经济增长大的起伏。从调控手段的运用看,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相互搭配,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取向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变,货币政策转向适度从紧,在调控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特别是政府行为推动部分行业投资超高增长的情况下,单纯的市场手段难以达到目标,在土地管理等方面适当运用一些行政手段,来制止行政违规越位错位,在当前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是抑扬并举。调控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经济更好地发展,因此,此次调控采取冷热兼治、双向使劲的对策,在抑制部分行业过快增长的同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基础薄弱、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等问题,也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少或取消农业税、直接补贴粮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带来了重大利好;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电力、煤炭、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发展期。

  经过努力,目前整体经济正朝着预定调控方向发展,并在以下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首先,缓解了突出矛盾。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偏多、物价明显上涨等势头开始得到有效抑制。其次,改善了比例关系。调控使偏热领域降了温,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经济发展各方面更趋协调稳定。第三,增强了发展后劲。由于调控力度、调控方式掌握得当,此次调控不仅没有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而且为下阶段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体经济较快增长的新周期特征不会逆转,运行前景依然看好。

  下一步调控亟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宏观调控初现成效,但更要看到,下阶段所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目前调控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依然存在,稍有放松,就有重新反弹的危险,有可能使前阶段调控的努力和成效前功尽弃。其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行业的投资增幅仍然偏高:1月~5月,黑色金属冶炼加工投资同比增长仍高达73.2%,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投资增长60.8%。此外,纺织、化工、非金属矿制造等增幅也均在60%以上的高位上。其次,煤电油运等的紧张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经济运行环境仍较紧张。一些地方的煤炭库存量已连续几个月降至警戒线以下,拉闸限电的省份已达到24个。

  更须注意的是,此次调控面临的环境比以往要复杂得多,调控的难度更大。计划经济的观念、方式仍未完全退出,政府职能转变、金融改革等均没有到位,地方扩张冲动的愿望仍很强烈。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必须从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考虑调控手段的选择及其相应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经济结构更趋多元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宏观与微观、国有与私营、外资等,各方面对形势的判断、对调控的认识以及所追求的目标自然也不尽一致。

  谨防两种倾向,抓住调控创造的机会

  目前宏观调控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要顺利实现“软着陆”,关键是要把各方面的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各项具体部署上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一方面如前所述,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有的还相当突出,宏观调控应继续坚持,不能动摇,避免“一叫就松”,更不能走过场,调控过后“旧病复发”。另一方面也应注意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力度过大,伤了经济的元气。此次调控出台措施比较密集、力度较大,由于滞后效应,到目前为止政策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调控是需要加力还是减力有待进一步观察,要注意避免周期效应和政策效应的叠加。调控措施的运用上,要双向使劲,抑扬有致,全面准确理解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真正含义。

  调控不是目的,经济发展过快会出问题,同样经济发展过慢甚至不发展问题会更大。当前继续加强对土地、信贷等的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就不批土地、不敢贷款,听任外资项目的流失和经济的滑坡。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随着市场供求环境的变化,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刹车容易升温难”。当前要在各方面关注调控降温效果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加大对需要升温行业的宣传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建设项目,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对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投资要继续大力支持。

  加强调控只能“降温”,不能“去病”,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能靠紧缩解决。“经济逢三必热”(1993年和2003年),问题循环往复出现,表面上是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使然,根子在体制不合理。如果不是一些地方靠举债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如果不是政府从土地、税收方面给开发商大量优惠政策,如果银行严格按照信贷政策把好贷款关,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投资的超高增长是不可能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紧紧抓住调控创造的机遇,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等的改革,切实理顺经济运行机制、减少行政对经济的干预,国民经济才能走出波动大、效率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老路,最终迈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编辑:颜彦 文:国家统计局万东华)(来源:半月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