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助推航天大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人才工作纪实(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0日07:21 新华网
点火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魏鸣摄

  每天清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班车就早早穿行于京城的南北西东,把上班的人接到城南这个大院里来,晚上,班车又把他们送往各个地方。然而,十多年前,班车的线路却是相反的:早上,各大公司专门派班车到研究院把人请出去“打工”,晚上再送回来。火箭研究院的人才从出走到回归,显示了该院实施人才工程的成效。

  运载火箭是航天器飞向太空的“助推”工具,人才工程是火箭研究院追求卓越一流的“助推”工程。

  创“飞天”事业,造“留人”环境,聚英才,成大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把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目前,研究院已有高中级技术人员近万人,其中包括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专家15人、省部级专家92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23人。

  三支队伍·三高人才

  火箭事业,专业覆盖面广、系统性强,而人才队伍建设与火箭研究一样,是个“系统工程”。管理人才、科研骨干、技术能手,“三支队伍”缺一不可;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三高人才”更是冲锋在前。建设三支队伍,培养三高人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围绕这个主题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高级管理人员卓超,用三年时间修完北京理工大学的MBA课程后,仔细研究了院里大量的管理规定,编制了《作业指导书》,“把管理制度变薄”,被人戏称是研究院的一项“专利产品”。

  高级技术人员范瑞祥,面容清瘦,戴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别人见到他,总称呼其为“范总”。原来,他已经是长二丙系列火箭的副总设计师。对于自己这么年轻就被推上重要岗位,范瑞祥说得益于研究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高级技术工人高凤林,朴实、随和,不像是得过“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称号的名人。可就是他,掌握着一手焊接绝活,多次受命攻克难关。在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中,他作为主要完成人,解决了焊接上的技术难题,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几位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只是研究院优秀人才的代表。研究院正在实施以培养管理决策带头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工种技术带头人队伍为目标的“三二○○”工程,就是要建设三支队伍,每支2000人,其中每支队伍又涌现出200个带头人。到现在,这个工程已经初显成效:厂所级以上领导干部中,45岁以下的有105名,占同级干部的45.7%;47名年轻干部走上产品正副设计师、总指挥的领导岗位;培养出年轻研究员245名,年轻高级工程师1189名,新增院士4名;涌现出国家级技师522名、高级技师53名、特级技师12名、全国技术能手9名、全国十大能工巧匠1名。

  研究院党委书记梁晓虹介绍说,研究院在本世纪头10年,主要方向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人才”,到2010年后,研究院这个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会更趋合理与完善。

  优化环境·凝聚人才

  运载火箭研究院为什么英才辈出?采访中,研究院的职工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答案:环境,凝聚人才;制度,吸引人才。

  在院人力资源部,一张张《核心人才职业生涯规划表》格外引人注目,“姓名、年龄”、“五年内的职业目标、十年内的职业目标”、“五年内的措施、十年内的措施”。规划表条目清晰,按梁晓虹的说法,这正是在给院里准备培养的核心人才“度身定做”成才之路。

  研究院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对于技术人才,院里加强了“专家体系建设”,杰出科技人才可以被聘为院、部、所级专家,并给以相应物质待遇;对于技能人才,院里在晋升、培训、激励、比武、命名等方面实行“通道工程”,使工人成才之路畅通。总体设计部每年推出在职培训计划,部门为职工创造学习条件,并配备了专人为在职攻读学位人员服务。

  从1999年开始,研究院进行了分配、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目前已经在全院推行了聘用制。针对队伍新老交替,研究院则打破常规,延缓老专家退休时间,实行传帮带。老专家身先士卒,言传身教,严格把关,勇当领路人和铺路石。各级组织慧眼识珠,大胆提拔使用年轻人,给他们压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迅速成长。

  研究院总体设计部11室,是研究火箭设计的核心实验室。办公室的小隔间里,闪亮的电脑屏幕前大多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负责同志介绍说,11室共有82人,大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一些重要的课题,年轻人被放在第一线,老同志则主要是做一些顾问、总体把握的工作。这样,既培养了年轻人,让他们得以很快地成长,又很好地利用了老同志的宝贵经验。

  创大事业·造大人才

  在研究院,几乎每个办公室都摆放着长征系列火箭的模型:乳白的箭身,鲜红的国旗,挺拔高耸。研究院的人说,摆放火箭模型,是对事业的骄傲,也是对成就事业的人才的崇尚。在这里采访,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事业”。事业相对于人才,像磁石之于铁器。研究院的航天事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前赴后继。

  截至目前,以研究院为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已经成功地完成了50余次发射任务,将70余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地球轨道。在去年的“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长征二号F火箭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与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交相辉映的,是航天队伍中的“少帅兵团”。张庆伟、许达哲、吴燕生……这些从研究院成长起来的中国航天领军人物,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研究院研制生产、飞行试验与发射任务中,一批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各显其能、建功立业。

  在研究院新成立的研发中心,我们见到了几位博士。杨小龙属于“海归”,2002年底,他从美国毕业后,通过招聘考试进入研发中心。杨小龙说,是“荣誉感与责任感”使他选择了研究院。陈海东是研究院的第二代航天人,2001年院总体设计室博士毕业后来这儿工作,他说,最吸引他的是工作的“挑战性”和“发展空间”。

  谈到前段时间沿海某城市高薪聘请高级技术工人的事情,高凤林坦言“羡慕”,他现在的工资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研究院的工作,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待遇,而是“环境和事业”,对他们来说,“事业感”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每年,一批批优秀大学毕业生投入到研究院工作中,将自己的青春奉献于此。航天事业,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方人才。记者 张铁 倪光辉(来源:人民日报)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