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张蕴岭:关于区域合作的利益与“走出去”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0日11:57 新桂网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走在最前面的是欧洲,欧盟在建成统一大市场之后实现了单一货币—欧元,目前又进一步扩大,发展为25个成员,包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北美建成了自由贸易区,计划向整个美洲扩展。作为世界经济三大重心的东亚,区域合作也已经起步,目前正在向深层次发展。我国参与区域合作较晚,第一个参与的是亚太经合组织,而后,是东亚的“10+3”,对我国来说,目前最带有实质性的发展的是与东盟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实际上是紧密经济伙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伴关系)的建设具有开创性,会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一、区域合作的利益区域合作是一个包含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包括经济,也可以包括政治、安全,也可以包括社会、文化。像欧盟,是一种全面的区域合作,它由煤钢联盟开始,进一步发展到经济共同体,最后建成统一大市场,单一货币和共同外交防务的高级联盟。欧洲的合作从经济合作开始,但是,它的最终目标是政治联合。然而,像欧洲那样能以政治联合作为明确目标的地区不多,大多数是进行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是内部自由贸易区,但同时也包括其他许多内容,比如,小区域的发展、金融合作,以及在人力资源、基础设置、宏观经济协调、新经济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当前一个引人注目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当今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涵盖内容广泛,超出“贸易”的范畴,不仅涉及传统的贸易市场开放,也包括投资开放,体制法规标准化,一致化,甚至还包括技术、劳动力流动等,因此,被称之为“紧密经济伙伴关系”,日本与新加坡签订的“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区域紧密经济伙伴安排为什么会这么快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呢?一般的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因:其一,推动区内贸易与其他经济关系的发展。理论证明,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可以产生“贸易创造”与“贸易转向”作用,即由于取消内部关税和其他限制,区内交易成本降低,价格下降,从而使区内贸易增长,通过提高效率,增加经济增长扥诶含,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购买力。统计数据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区内贸易增长都快于区外的贸易增长速度。同时,由于区内经济环境改善,投资便利,区内投资也得到更快的增长。其二,实现动态综合利益。如果说“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是一种静态利益,那么,区域经济合作到更大利益体现在“动态”发展上。可以理解,动态利益会随着合作的层次提高而增加。大体来说,这些动态利益可以包括:1.通过开放竞争,推动体制创新;2.通过政策管理接轨,提升管理水平3.通过政策协调合作,实现经济趋于稳定;4.通过合作,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5.通过合作化解矛盾,改善国家间关系;事实上,区域合作的迅速发展也又相互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一个地区的合作发展,可以作为对其他地区进程的反应。当前,大多数国家都参加了一个或几个区域合作,世界市场一方面得到WTO的推动整体开放,但是,又同时被一个个区域安排所割裂,以内部优惠代替最惠国待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布什政府对进口钢材征收高关税,而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却给与例外。这种情况使受影响最严重且没有区域组织的东亚国家必然感到特别的压力。同时,从动态效益的角度来看,欧洲联合的最大利益在于实现了稳定和平,几乎永久性消除了成员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从产生两次世界大战到建成“和平绿洲”,这是一个巨大转变。我们再来看东盟的例子,尽管对其功能批评者甚多,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东南亚国家通过建立“东盟”逐步把地区的各个国家都吸纳到一个统一的地区合作框架与体系之下,以协商代替对抗,以和平代替战争,这个效益是最大的了。二、东亚地区合作的驱动力东亚作为一个地区,首先是地缘上的连接,各国被陆地和海洋连接在一起,各国毗邻而居,形成了天然的联系、共存利益和一定的地区关系结构与秩序。在历史上,东亚地区曾经建立起了密切的地区联系,出现过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地区秩序。但是,随着中国力量的衰败,该联系架构坍塌。此后,东南亚被西方列强殖民,东北亚陷入以中日冲突为核心的混乱,近代,先发展起来的日本试图以武力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经济上,首先出现了日本经济的起飞和迅速现代化,然后,出现“四小龙”经济的起飞和东盟(老成员)的经济快速增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地区经济增长的“雁型模式”和链条。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尤其是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东亚市场的分割,加强了东亚地区的内在联系机制。到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地区的内部贸易已经占到50%,地区内部的投资和技术转移也得到大大的发展。经济上的相互连接、依赖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地区“共同利益”,这是推动东亚加强合作的一个内在基础。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低迷和97年的金融危机,使建立在“雁型模式”基础上的地区经济增长链断裂,在此情况下,通过地区合作来改善经济增长环境的动力增强。这是“10+3”对话合作机制产生的一个背景。把东亚合作作为启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种选择可以有多种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东亚地区内部的贸易已经占到各国或地区总贸易量的50%,此后,由于经济活动放慢,区内进口能力降低,比重有所下降。这种很高程度的区内贸易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关税还是非关税,东亚地区内部的水平都还较高,有必要通过地区合作,及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使东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由以市场导向转向以“制度导向”(INSTITUTION-LED)为主。当然,由于东亚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加上其它原因,要一下子建立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难度也很大。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先易后难”,从小规模开始。这就是目前在东亚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多层”、“多样”特征的“自由贸易安排”或“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安排。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超过WTO,东亚地区的合作也是这样,它并不仅仅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范围包括更广的内容,这也就是把他们称之为“紧密经济伙伴关系”的原因。目前,东亚地区合作既包括宏观经济对话与合作、金融合作、技术合作、能源合作、交通基础设施合作、环境合作、人力资源合作、小区域发展合作等等,又包括制度法规上的接轨,技术标准上的相互承认等。至于东亚合作的未来前景,应该说,它也有着清晰的政治含义。东亚合作的进程从经济合作开始,以经济合作为重点,同时,也逐步发展政治对话、社会文化合作,通过合作建立各国之间的信任,发展制度性机制,从而实现地区的稳定与安全,现在,“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

  当然,东亚是世界上差别最大的一个地区。从规模上,有地域广阔的中国,也有弹丸之地的新加坡,由世界第二大经济的日本,也有世界最不发达的老挝、柬埔寨、缅甸。在政治上,有社会主义体制、资本主义体制,也有军管政府体制,在宗教上,有儒教、穆斯林、基督教等多种文明并存。这里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恩怨,也有现实的分割。在这样一个差别巨大的地区,要实现稳定、和平、合作,尤其是区域制度化的合作深入发展,是一个优化选择。欧洲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地区稳定与安全的成功范例。尽管其他地区不会也不必照搬欧洲的模式,但是,它毕竟指出了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地区稳定与安全的方向。欧洲合作成功的启示对东亚地区是有着现实意义的。东亚合作的正式进程从1997年开始,此后至今,可以说是一年一个脚印,每年都有新的进展。从1998年确定东亚国家的副财长和央行副行长会议,迈出机制化合作的第一步,在短短的几年内,已经发展起了多层多领域的合作。目前,除领导人会议外,已经有8个领域的部长级会议。中日韩也实现了领导人的单独会晤,启动了经济部长合作对话会议。发表了三国经济合作宣言。在金融领域,“清迈倡议“不仅找到了一个进行地区金融合作的务实方式,也为未来地区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还有湄公河流域开发项目等。东亚合作进程已经不可逆转。东亚合作与欧洲不同,它从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它从务实需要开始,不断增加合作的内容,逐步发展合作的内容和机制。它也与北美(美洲)不同,它的合作不仅仅是建立自由贸易区,包括非常广泛的内容。目前,东亚合作还主要是一个由东盟牵头,以“对话合作”为特点的进程,它还没有形成一个地区合作组织。不过,推动这个进程向更高层次上发展的呼声在提高,各种方案也在考虑,可以说,地区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正在起步。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在东亚合作中,走在前面和引起巨大反响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是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领导人会议期间提出的。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在完成加入WTO谈判后加强区域合作,东盟是合作的首选对象,而东盟则希望与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建立一种稳定的关系,这样,双方就“一拍即合”了。据专家组的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双方的经贸关系和经济增长得到很大的直接利益。事实上,“自贸区”所带来的利益远远超出静态计算的数值。中国-东盟紧密经济伙伴关系的综合利益是动态的,也是渐增的,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会参考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方式。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始于1992年,原计划用15年的时间完成。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通过落实“共同有效优惠关税”计划(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EPT)进行的。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一再提前,开放的项目一再扩大。1994年,东盟决定把CEPT完成的时间由15年提前为10年,即从2008年提前到2003年,规定被列入“暂时排除项目单”的商品5年内到期失效(2000年),并且使CEPT扩展到未加工的农产品。1998年东盟决定把实施CEPT的时间再提前一年,即到2002年,6个老成员国承诺到2000年把85%的CEPT关税降到0-5%,2000年把这个比例提高到90%,2002年提高到100%。新成员中,越南到2003年,老挝和缅甸到2005年实现目标。与此同时,东盟还制定了“东盟投资区”建设计划,规定东盟老成员到2003年,新成员到2010年完成计划目标。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既包括关税减让,也包括非关税削减。为了削减非关税障碍,东盟制定了“流转商品便利化框架协议”,“相互承认安排框架协议”等。我国在与东盟建立紧密经济伙伴关系的进程中,要注意研究和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优势是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东盟自贸区的利益就可以整体得到利用。当然,尽管中国-东盟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但是也存在一些相互竞争性很强的产品,因此,在如何安排“敏感产品”的开放,如何保护弱势产品,也即如何达到双方互利双赢,还是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由于地缘上的关系,我国各个地区对东盟的关系和引自贸区建设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广西是我国与东盟发展关系的前沿,即是对直接受益,由是最直接受到冲击的地区。比如“早期收获”安排,广西面临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口的冲击第一波,要研究“趋利避害”,通过发展北方水果出口物流中心来增加利益。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永久场所设在广西南宁,这是一个大机遇。博览会不是“会”,它所提供的是一个常设交易平台,也是一种制度创新的“永动机”,它会不断的推动广西进行革新、创新,这种动态效益是巨大的。四、关于“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是通过激励我国企业发展对外投资,更好的利用国外资源,国外市场。从理论上说,对外投资有着合理的利益基础。归纳起来,对外投资的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获得资源,包括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2.延伸产品生命周期,扩大产品市场;3.绕过关税壁垒和其他限制,实现产品的当地生产销售;4.利用当地优势,尤其是低成本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5.建立技术“前沿中心”,取得技术提升;6.利用地理优势,设立地区性物流调配转运中心。显然,尽管“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政策,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外投资是一种企业决策行为。一个企业是否需要走出去和能否走出去,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利益驱动和实际能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企业还不具备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的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走出去战略”不适宜推行。关键是要区别对待,量力而行,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充分准备。到国外投资,是在一个新环境下经营,风险增大,不可以“一哄而上”。对外投资的方向取决于实现利益目标的条件,从原则上说是没有区域限制的,但是,出于地缘、人文、市场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外投资往往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东盟是广西的近邻,有着走出去选择上的优势。我们看到,在以上几个对外投资的合理性动机中,对广西来说,东盟国家是可以作为首选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和经济融合不仅为广西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扩大的地理空间,而且也是广西由中国的“边陲地带”变成中国-东盟的“中间地带”,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转变。

  注: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

  作者:张蕴岭

  (来源:新桂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