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80年前的7月鲁迅在西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1日02:15 三秦都市报

  1924年7月14日,同样流火般天气,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一袭灰布长衫,手提一只樟木箱子,走进了千年古都——西安。在停留的21天时间里,他在西北大学讲授《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1次,计12个小时,并先后5次在著名的易俗社观看秦腔本戏。这座文化古城与这位中国现代文化先锋由此缔结了历史上惟一的一段珍贵的渊源。

  现场一:在西北大学受邀讲学 不卑不亢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1924年的陕西,处于军阀刘镇华的统治下。在1923年的时候,刘镇华就曾让其手下邀请过一些文化人士到西安讲演,目的就是让他们来捧捧自己,沽名钓誉。到了1924年的时候,西北大学校长傅铜受命与当时的陕西省教育厅合办一所暑假学校,邀请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十多位学者、教授来讲课。在最初的邀请名单里并没有鲁迅。鲁迅当时在北大任教。北大学生王捷三是西安人,而另一叫王品青的学生又是傅铜的同乡,两人都爱好文艺,并同鲁迅先生认识。于是,他们就给傅铜写信,建议邀请鲁迅到西安讲课,同时他们向鲁迅做工作,并用唐代诗人元结《石鼓歌》中的“孔子西行不到秦”的话来打动鲁迅。很快,傅铜的邀请信来了,鲁迅也欣然接受了邀请。

  80年过去了,我们还是要感谢那两个曾在北大就读的姓王的学生。因为如果不是他们的努力,鲁迅这位新文化的“旗帜”人物很可能就与西安失之交臂了。

  鲁迅在西安暑假学校的讲题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共讲了十一次,计十二个小时。原先,在一九二0年后,鲁迅就曾在北大和其他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随即整理成两卷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出版于一九二三年,下卷则是他来西安讲学的前一个月印成。文史界对这部著作,评价很高。文学史家郑振铎说“这是一部奠基的大著作”,认为鲁迅是“辑校古代小说”的“开山祖”(见他所作《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一文,载《人民文学0》创刊号)。而鲁迅在西安的讲稿,一直被一些学者看为这部著作的缩编。这一点,西北大学副教授单演义在《鲁迅在西安》一书中作了阐述,并说讲稿还补充了一些新观点和新例证,例如,讲稿提出的劳动创造文艺的观点,就是《中国小说史略》尚未涉及的。

  暑期学校的学员,除西北大学学生外,还有由陕西省教育厅通令各中小学及各县劝学所选派的人员,总计叶人数七百左右。他们学习情绪很高,许多人因为西北大学住不下,只好住客栈。他们在这里听到了不少新东西。这就在客观上给陕西教育文化阵地增辟了新的畅流新鲜空气的窗口。鲁迅的讲演使学员们进一步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慨况有了了解,接触到评价某些作家和作品的新的观点,也更加启发自己应该锻炼独立思考和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的能力。

  鲁迅的讲演是受欢迎的讲演之一,可刘镇华对这些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这些学者和教授怎样吹捧自己。他自然想到了鲁迅,但又觉得鲁迅讲的小说史与他无关,于是就托人邀请鲁迅到讲武堂讲演一次,并希望把题目换换,“不讲文的,专讲武的”。可鲁迅的答复是:“给士兵讲,可以。我还是讲小说史,因为我只会讲小说史。”这样,1924年的7月30日下午,鲁迅到讲武堂讲了大约半小时的《中国小说史》。据说,刘镇华碰了个软钉子,几乎马上要掀开“礼贤下士”的假面具,经人劝阻才隐忍住了。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了。

  现场二:在易俗社看秦腔 赠匾额 捐银元

  在1925年以前,鲁迅担任过旧教育部的佥事、科长等职,在社会教育司里做过一个方面的领导,当时戏剧也属这个部门管。因为职务,加之兴趣,鲁迅对于创办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早就有印象。因此,此番来西安,去易俗社听秦腔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我们从《鲁迅日记》中可以得知,鲁迅先生是7月14日下午抵达西安的,16日晚“易俗社邀观剧,演《双锦衣》前本”。17日“夜观《双锦衣》后本”。鲁迅不顾旅途疲劳、不避盛夏酷热,连续两夜观剧,而兴趣却仍然不减。到了18日,又是“夜往易俗社观演《大孝传》全本”。然后,到了26日,虽日记上注明一个“热”字,却又“晚王捷三邀赴易俗社,观演《人月圆》”。在不到两个星期内,看戏四场,而且全在易俗社,可见鲁迅对易俗社的注意了。

  鲁迅总共在易俗社看了五场演出,这最后一场就是在他离开西安的前一天,也就是8月3日,也就是《鲁迅日记》中所说的“晚刘省长在易俗社设宴饯行”。当年曾与鲁迅一同前来西安的孙伏园在1962年8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鲁迅和易俗社》的文章。他在文章里写到“(鲁迅)过去喜欢戏剧,有欣赏戏曲的能力,因此对易俗社演出的这些节目很感兴趣……他感到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鲁迅在西安时,时值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为了表示祝贺,鲁迅和其他被邀请来的学者联名赠送易俗社一块匾额。匾额上题着“古调独弹”四个遒劲的带有篆体和隶体味道的大字,这是由鲁迅亲自拟定和书写的。在临行前,鲁迅还向易俗社捐赠了五十元,以帮助解决易俗社的戏曲学校和戏院的经费困难。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像出当时的五十元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但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如今,那块“古调独弹”的匾额仍然挂在易俗社的剧场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秦腔演员们“不惮于前进”。

  揭秘:踏访长安本想写一部关于唐朝的长篇小说

  鲁迅当年之所以能够欣然接受邀请前来西安,还有一个很大的私人秘密,那就是为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小说而收集资料。

  鲁迅喜爱唐文化。他准备以唐文化为背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来写一部历史小说。这个意图,鲁迅曾向一些朋友很细致地谈过。郁达夫在《奇零集》中回忆:“(鲁迅)从前老和我谈及,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哪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心里有点厌了。……到了马嵬坡下,军士们虽说要杀她,玄宗若对她还有爱情,哪里不能保全她的生命呢?所以这时候,也许是玄宗授意军士们的。后来到了玄宗老日,重想起当时行乐的情形,心里才后悔起来,所以梧桐秋雨,生出一场大大的神经病来。一位道士就用了催眠术来替他医病,终于使他和贵妃相见,便是小说的收场”。

  因为早有打算,所以鲁迅到了西安之后,在讲课余暇就和同伴到处游览,看大小雁塔、看曲江、看碑林——当然是有目的地看。他还采访暑期学校的工作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如当时负责招待工作的李级仁,就曾两次到鲁迅住的房子去,提供杨贵妃墓和其他有关遗迹的情况。其中说到西安城东南角的兴庆宫遗址(唐玄宗与杨贵妃月夜赏牡丹的地方),鲁迅计划的作品中有此部分。

  但遗憾的是后来鲁迅并没有实现他的这一计划。根据孙伏园的回忆,鲁迅曾对他说,西安之行后,“我不但什么印象也没有得到,反而把我原有的一点印象也打破了”。据说在西安时,鲁迅本来还打算到马嵬坡看看的,可为了避免看后的失望,就没有去。

  那到底是什么影响了鲁迅写这部小说的兴致呢?王士菁认为,是西安当时的“那一些零乱不堪的现实情况破坏了鲁迅原有的想像”。鲁迅自己怎么说的呢?直到1934年1月12日,鲁迅在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夫人的信中说到了西安之行。他说:“五六年前(他可能记错了)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来的计划完全被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原来还是凭书本摹想的好。”

  众所周知,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而这有可能成为其惟一的长篇,并且是写我们身在的这座城市的,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没有成文,的确是太可惜了。

  鲁迅先生于1924年7月14日抵达西安,8月4日离开,总共在西安呆了21天。这21天,也是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惟一一次零距离接触。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