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外事局志愿者坚持资助南澳5名贫困生上学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1日11:39 大华网 |
这是一个公务员与贫困生的爱心故事。海岛上,5位高三毕业生的心灵诉说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这个夏天的阳光,对于南澳中学的蔡晓敏、罗浩杰、黄燕如、周保家、王元娟五位同学来说是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因为,十年寒窗磨练,梦寐以求的大学梦终于实现了,今年高考,他们的成绩全部上了录取线。这一刻,他们最感激的,是隔海相望的汕头外事侨务局一群叔叔阿姨们。因为正是他们多年来的默默资助才使他们重新扬起求学的风帆,点亮了生命前行的希望之灯。一次扶贫结下了“没有血缘的亲家” 这个跨海的爱心助学故事始于1998年的一次扶贫活动。至今还在续写着感人的篇章。 当时,市外事局几名团员青年随“汕头市青年志愿者百村服务行动”队伍先后两次奔赴南澳、澄海等地,看到不少适龄孩子因为家境贫困而面临辍学,那情那景着实让人感到不安,他们决定为此做点实事,使更多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温暖的童年,能够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外事局的成红梅副科长深情地回忆:当时我们真的是被那里的孩子们打动了,他们都有着梦想,憧憬着有一天能走出海岛,走出大山,却因贫穷一再打破了多彩的梦。王元娟当时是南澳隆东镇羊屿学校初三级的学生,母亲早逝,仅靠父亲在山上种些果树来勉强维持生活,越来越差的收成使家庭陷入困境,家中四壁萧然的窘况真让人心酸。然而,家中的几幅“逆境而上”的书法让人感到这个女孩对知识的深深渴望。“那时起,我就萌发了资助这个孩子的念头”。从那后,成红梅先给王元娟缴了全年学费,使她得以复学并以621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南澳中学。之后,还与她的姐姐继续资助王元娟读完三年高中,今年高考,王元娟以499的分数上了第三批录取线。 那次的扶贫活动回汕后,团员们向局里的同事和周围的朋友们讲述着海岛儿童失学的情况,一个人感染着一群人,于是一个由同事、亲戚、朋友之间组织的助学链、“一帮一”、“二帮一”和“多帮一”的结对子助学形式很快形成,在南澳中学的协助下,学校确定了5位家庭较为贫困且学习成绩优良的帮扶贫困生。副局长杨小华认了蔡晓敏做“干女儿”,人秘科科长胡立华认了黄燕如做“干女儿”,签证涉外科科长林敏认了罗浩杰为“干儿子”,联络接待科集体资助周保家等等。他们都亲热地管这些孩子叫“南澳仔”。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几年来,外事局的志愿者们一直坚持从他们并不多的薪水中一点点地为“南澳仔”交学费,捐赠学习用品和衣物一批。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先后共捐款35614.68元,资助学生学费30712元。他们坚信,爱心的甘露将会滋润着孩子们干涸的心灵。 真情互动映红了孩子的一片世界 隔山隔海,隔不断志愿者们对孩子们的牵肠挂肚。每一学期的开学前,外事局的“干爸”、“干妈”、“干姐姐”“干哥哥”们都会来到学校看望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亲自为他们交上学费。每一次跟孩子们见面,都带上礼物:新书包新纸笔,学习用的汉语、英语辞典,衣服等。每一趟来,都会带上自己的儿女甚至父母、姐妹,让家里人一起延续爱心的接力,享受亲情乐趣。每年学费840元,一年的资助费用就要1680元,一趟来回起码就要花费这个数。但他们都很乐意,因为那些孩子实在太需要帮助了。 胡立华当时他还在资助澄海上华镇东林头小学的一名学生,每年需要800元。两笔费用加起来,并不是个小数目。但他认为,几百元也许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扶贫济困,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3年来,胡立华无时不刻在关注着燕如的成长,工作再忙,也不忘打电话到学校询问燕如的学习情况。“在我心目中,已把燕如当成自己的女儿。”确实如此,现在单位的人都知道老胡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市区的小女儿,一个是南澳的大女儿。此次高考,燕如取得了581分的成绩,有望考上广州大学。他告诉记者,等燕如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准备邀她到汕头做客,并为她准备上大学的行装。 采访中,身体十分瘦弱的蔡晓敏尽量控制自己的眼泪不掉下来。父亲讨海为生,母亲是环卫临时工,收入十分微薄,家中还有弟妹在读书,尽管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面对家里的困难,懂事的晓敏一度萌发退学的念头。这时候,杨小华副局长的资助犹如黑暗里的一盏明灯,重新点燃这位爱读书的女孩子心中的希望。多年来,在她困惑或伤心的时候,“杨爸爸”总是出现在她的眼前,鼓励、安慰还有开导,晓敏也愿意将她心中的顾虑和想法向“杨爸爸”倾诉。今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在“杨爸爸”的鼓励下,晓敏填报了医科,她坚信自己能行。她想,海岛人因贫穷生病而无法医治的太多了,如果读了医学专业,将来就可以为家乡做点有用的事了。果然今年她考了664分,尽管发挥有失水准,但上一批录取线估计还是有把握的。 在记者面前,摆着一叠厚厚的书信,这是几年来助学志愿者与孩子们的亲情联络。打开书信,是孩子们一片斑斓的世界,里面尽情地诉说着他们的苦恼、喜悦和忧虑,而“干爸爸”、“干妈妈”的一封封回信则充满了爱的关怀、生活的哲理。我们还发现,里面还夹着一份份成绩单,这是学校为这五名贫困学生专门设立的档案,每次考试成绩一公布,学校就第一时间发送到外事局去,让“亲人”们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徐徐海风、片片云彩,记载着这跨海而来的爱心奉献和真情互动。近日,记者随同外事局的志愿者再次飞舟渡海来到了海岛,与他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看到他们之间亲密的身影,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到再也没有比这种爱更豁达、更无私的了。 高考的话题自然是他们谈论的焦点。罗浩杰本次考了666分的好成绩,他的志愿就是当一名教师,因此他的第一志愿就是华南师范大学。但我们到他家时,父亲做完手术不久在家休息,他非常感激外事局同志的真诚援助,也为有这样的儿子而高兴。狭窄的房子里堆满了书籍,罗浩杰说,正好利用这段空闲,看些书,自学日语,日后也许有用。他还说,正准备出去打工,挣些钱。这些年来,林敏阿姨教会了他许多人生的哲理,给予他太多的关怀,这是不竭的精神动力,将是一生最大的享用。周保家一谈起话来,声音有些哽咽,至今她还念念不忘两年前第一次出海岛的那段难忘经历,那是一次高规格的、俨然像接待外宾的一次“外事”活动,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第一次坐上巴士,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住旅馆等等。周保家说,这些是她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如果没有叔叔阿姨们的资助,她根本无法完成学业,更谈不上参加高考实现上大学的夙愿。 就在我们结束采访的时候,周保家、王元娟随我们的车来到汕头。周保家说,现在是该自食其力的时候了。在早些时候已经通过中介机构到汕头市区的一家食品店打零工,每月700元,她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劳动来报答关心、爱护她的所有人。王元娟也想到澄海打工,通过自己的创业为日后积累一些经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这样的古训已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我们会加倍努力的!”临走前,孩子们送到村路口,那神情、那语调分明让人感到他们已经长大了,将会按照他们选择的人生路坚定走下去。本报记者陈健 李扬琳 杜丽玲(来源:《汕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