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追踪:巴蜀文艺“活化石”前路茫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09:2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我学了30多年竹琴,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个爱好。但听众一年比一年少,我已经七八年没有演出机会了。单靠竹琴,肯定得饿死。”近日,成都49岁的竹琴艺人罗大春对记者这样哀叹。

  目前,四川竹琴只有3个传人。罗大春当然不希望竹琴失传,但发展需要经费,这不是他一个人能承担的。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不止竹琴,巴蜀诸多传统曲艺都面临着失传、消亡的危险。据统计,民国初年四川曾有32个剧种,如今已消失6个,无专业剧团的18个,一个剧团支撑一个剧种的有5个。拯救传统曲艺“活化石”路在何方?不少人在苦苦探索。

  艺人难养活自己

  花鼓、竹琴、相书、盘子、荷叶、车灯等巴蜀曲艺,属于四川民俗文化,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厚的巴蜀情结、人文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民俗文化“活化石”正一个个走向消亡,艺人难以凭曲艺养活自己。

  花鼓的惟一传人刘陶告诉记者,她从小跟着老艺人陶明城学习花鼓,“辉煌”时曾经去过法国、日本,前几年的熊猫节、电视节、庙会、花会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2000年,陶明城去世后,刘陶失去了惟一的搭档,几乎没人再找她演出了。为了养活自己和年仅3岁的女儿,她只好干起了“家政”。“我现在连窝儿都没有,哪收得起徒弟。真要有人来学,我也要劝他打消念头,靠这个没法活!”“沦落”茶馆表演

  为了不让巴蜀传统曲艺失传,四川曲艺团破天荒地组织一批民间艺人到成都市锦江剧场悦来茶馆演出。演出内容包含大部分的四川曲艺品种,既有濒临失传的竹琴、花鼓、相书,也有流传较广的清音、评书、扬琴等。

  演出受到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青睐,这些小时候伴着茶馆文化、曲艺杂耍长大的老观众,再次在茶馆中见到久违的民间曲艺,备感亲切,几乎每场演出都来捧场。但是,观众中几乎没有年轻人。

  面对单一的观众群体,组织演出的四川省曲艺团副团长向晓东表示:“作为一个省级艺术团体,有拯救濒临灭绝曲艺的责任。”他说,尽管演出推出时,不少同行觉得“土”,一个省级剧团变成了“火把剧团”,但有些绵阳、南充的老艺术家专程赶来观看,他们对传统曲艺的深厚感情给了演职人员巨大的动力。

  创新更重于传承

  一位到成都悦来茶楼捧场的曲艺迷认为,传统曲艺固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也的确需要通过创新来改变形式。

  “就拿花鼓来说,从10多年前到现在,表演形式、演唱内容大同小异,一些惊险刺激的内容还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消失了,当然难以吸引观众。而清音就一直很受欢迎,因为它改变了过去只有一个人在台上唱的单一模式,音乐也由筷子敲击竹鼓改为多种乐器伴奏,更好看了。”

  评书也被认为是一个创新成功的例子。从一味说教的四川善书,到讲历史演义的评书,再到现在的“散打”,评书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被观众所接受。虽然有些老艺术家看不起“散打”,认为它是一种快餐文化,但观众却买账。

  四川省曲艺团团长徐丽桥认为:“传统曲艺之所以出现危机,是因为它没能适应潮流发展,墨守成规。要更好地保护传统,就要发展传统,花更多的精力去创作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同时,传统文化还需要一个重新包装的过程。”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北京暴雨阻塞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