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拯救最后的老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10:52 新华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在存在的问题相当严峻。现在全国有101个历史文化名城,实际够格的不多,能够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平遥、丽江、韩城等几个极少数城市。其中最重要的北京古城,尚还留存的差不多只有半个了,但这半个也是岌岌可危,天天在出问题。

  名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认识问题。我们什么都跟国际接轨,惟独就在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上没跟国际接轨。国际上在这方面的认识比我们一些人的认识高得多。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50年代德国一位著名规划家到北京看到我们的胡同和四合院,拍案叫绝地说:没想到这里会有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后来参观了我们的总体规划展览,感到非常惊讶,他说:“为什么要拆城墙?城墙怎么能拆呀!要拆城墙就和要我们填平莱茵河一样的不可思议!”这是外国人对北京城,对胡同和四合院的看法。

  我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在认识上是不明确的。一位有名的美国城市规划专家爱德蒙德·培根在几十年前对北京城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北京可能是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最伟大的单体作品”,“它的设计是这样的光辉灿烂,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

  但我们自己对北京认识不到这个程度。爱德蒙德·培根说的“单体作品”就是徐苹芳先生说的:“根据一个完整规划设计出来的北京城”。几十年前一位丹麦的规划专家罗斯穆森,看到一些我们介绍北京城的宣传品只讲天坛、八达岭、故宫,而没有谈到北京城本身的价值,他说:“整个北京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国际上的专家对北京评价这么高,可我们自己的认识有很大差距。

  北京现在要搞“人文奥运”,我认为,不宜把北京“迎奥运”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而应当更注意发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优势。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打历史文化名城这张牌,才能显出北京的优势。比如我们提出“绿色奥运”,实际上,老北京的绿化是很好的。站在景山上往下看,一片绿。我们的四合院里全都是有树的,我们的绿化不是铺草坪,而是种树,这是很好的绿化,而且我们的绿化都在胡同里、四合院里,简直好得很。这样的生态环境恰恰是符合“绿色奥运”的要求的。

  北京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价值是永恒的。保护好这个“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最伟大的单体作品”,应当是“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北京是我们国之瑰宝,民族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决不是反对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这完全是误解或讹传。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全面的、整体的。作为硬件是整体的,整个城都应当保下来。但是现在已经很难了。不过,吴良镛先生曾说:我们要永不言晚。

  保护北京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有些人却总是把“保护”和“保守”划等号,为此,我要对两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一,“保护”是先进而积极的概念。人类发展到今天,特别是20世纪后期,高新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加大了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力度,以致给地球制造了许多麻烦,出现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气候变暖以及沙尘暴等异常现象。所有这些,都与人类过度开发有关,甚至已经危及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些未来学家才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因此,“保护”绝不是落后的概念,恰巧相反,是最新的概念,是积极的概念,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方针。保护环境,当然是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因为人文环境往往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成果。

  盖高楼大厦是发展,是政绩;保护历史文化也是发展,也是政绩。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被毁,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高楼大厦如果以破坏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就不但不是政绩,而且还是错误,甚至是历史性的错误。因为这是违背了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也就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是怎样认识保护民族文化特性的问题。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还能存在吗?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民族,现在已经没有了,多数是被同化了。所谓同化就是在文化上被同化了。文物是国家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保护我们文化遗产的问题,就是尊重自己祖国历史的问题,是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特性的问题。不保护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就不可能让我们的民族继续存在下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我是很赞成的。他在《唐代政治史论稿》这部书里讲道,在南北朝的时候,存在一种现象,即判断一个人的族别,不是看他的血统,而是看他的文化。那时的北魏、北齐、北周,有汉化了的胡人,也有胡化了的汉人。汉化的胡人忘记自己是胡人,胡化的汉人也只知道自己是胡人,而非汉人。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要是变了以后,他对自己过去的历史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充分说明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在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中来认识和理解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文/瞭望周刊记者谢辰生 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北京暴雨阻塞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