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劳模的新奉献(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1:53 大连日报
王逢寿和老伴在小小新丰园里。

王逢寿向青年人传授知识。

本版照片均为王毅摄人物简介

  王逢寿,192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著名果树育种专家、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六次获省劳动模范,并获市特等劳模称号。王逢寿一直干到70岁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可事实上,在自己一生热爱的科研事业上,王逢寿却一天也没有“下岗”。2002年,老有所为、不倦奉献的王逢寿又在78岁时,因贡献突出而成为大连市年龄最大的劳动模范。

  如果你已经60多岁了,又得了癌症,那么,你是选择让自己安度余生,还是选择让自己继续在事业上奋斗?

  如果你已经80多岁了,再一次患上另一种癌症,那么,你会选择颐养天年,还是选择为自己继续勾画梦想?

  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就是建立中国第一个樱桃品种圃、培育出“红灯”新品种樱桃、被人们称为“樱桃大王”、“果农的保护神”、为果树事业“超期服役”到70岁的耄耋老人;一位两次身患癌症,却在两次大手术出院的第二天执意要去为果农解疑、为果树救命的王逢寿。前几天,当记者来到王逢寿老人家采访时,王老正在查阅和翻译国内外有关樱桃栽培新技术、新品种的资料。

  当记者采访了王逢寿和与他打过交道的许多人后,从人们的评价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王逢寿=“痴、呆、傻”。然而,这三个字没有丝毫贬义,而是充满了人们对王逢寿老人高尚人格和情操的敬仰,是对王逢寿老人最准确的评价。

  痴

  “我从来到农科院,就选择了要一辈子与果树打交道。”这既是王逢寿老人的决心,也是他对果树、对农业科研的痴心

  王逢寿从1949年来到旅大实验农场(现大连农科院)后,至今55年光阴没有离开过土地和果树。在那里,王逢寿收集了140余个品种,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樱桃品种圃和洋梨品种圃及东北第一个桃品种圃。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来大连,当吃到他培育的、后来命名为“红灯”的新品种樱桃时,大为赞赏。在总理的建议下,“红灯”连续3年被送进中南海让毛泽东主席品尝。

  说起王逢寿对果树的“痴”,有一个故事:1970年3月,王逢寿走“五七”道路,被安排到复州城八里大队二小队。这是当地最穷的队,每个劳动日仅收入0.23元。不安分的王逢寿见到果树就像抽烟人摸到了烟卷,浑身发痒。全队5个苹果园,已经搁荒了两个,剩下的3个年产仅有2.5万公斤。他找来果树剪子大开“杀”戒。一顿忙乎却剪出“毛病”来,有人说来了个黑专家,专门搞破坏。王逢寿挺着腰板,字字铿锵有力:“谁也别先下结论,等到秋天看!”秋天终于到了,好果率达90%以上,产量达7.4万公斤,工分达到每天0.60元!大伙动手给他盖了四间新房。王逢寿每当想起这段经历,就激动地说:“那是我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一个杰作!”

  王逢寿坚信,他一生的事业就在果园里。正当他欣喜又一个可以大干一场的春天来临时,长年的劳累使癌细胞偷偷地在他的肺部滋生蔓延。他没有在乎,在病床上依然争分夺秒地翻译樱桃、桃子新品种、栽培新技术资料。3个月后,从北京出院回来的第二天,他就跑到农科院上班,他说他太想念他的果树了。

  1994年9月,王逢寿“超期服役”10年后离休。离休后的王逢寿又在省内外建立了30多个新品种推广点,触角延伸到辽宁、山东、内蒙古、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四川、甘肃、河南等许多省市。这位老人长年往来奔波于其间,搞培训、作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

  今年春天,81岁高龄的王逢寿又被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王逢寿还是满不在乎,术后回家他一天也没闲着,跟老伴一起在自己家窗外的“小小新丰园”里继续搞樱桃、洋梨新株型果树栽培研究。这位连呼吸都很困难的老人每天还要接上五六个从全国各地打来的咨询电话,耐心给求助、求教他的果农、科研人员讲解技术要领,常常一天要说上两三个小时的话。

  呆

  “我有一条原则:为果树的事找我随叫随到,别的事一概谢绝。”王逢寿大脑的“一根筋”完全放在了果树上

  80岁,耄耋之年。80年,研究果树育种55载!然而,他丝毫没有停下来歇歇脚的念头。离休后,王逢寿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为果树的事,随叫随到,别的事一概谢绝。他的书桌上摞满了各种书籍、杂志,每天翻译外文资料,有时笔耕到深夜。他说这些资料农科院里的年轻人可能用得上。

  说到王逢寿的“呆”,辛寨子绿欣苗圃的戴根仁给记者讲了王老的几件故事:2000年春末夏初,戴根仁陪王逢寿、刘桂林到内蒙古帮助乌兰浩特市考察发展樱桃种植。到了乌兰浩特王逢寿来不及休息,就与当地有关人员一起下乡考察当地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几天下来,陪同的当地人累了个够呛,可王老却急着连夜往回赶:正值樱桃快成熟时期,他不放心。没想到,三个人好不容易在白城赶上齐齐哈尔到大连的火车,却发现车上别说座位,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戴根仁告诉记者:“车上又闷又热,没有座位又是晚上,连我身强体壮的大老爷们都受不了,别说76岁身患癌症的老人。我建议王老前面站停车下去住一晚上明天买卧铺回去,可王老却不同意。

  采访时,记者是在一处类似地下室的住房中找到王逢寿夫妻俩的。王老说,尽管选房时也感觉到了一楼的房子有些阴暗、潮湿,但他却看中了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院。他和老伴在小院里栽种了140余棵桃子、李子、洋梨、樱桃,有15个品种。眼下他正在研究樱桃矮化、密植技术,使樱桃早产、丰产。夫妻俩给小院起了个好听的名,叫做“小小新丰园”。小是指院小、树小;新是新技术、新品种;丰是丰富、丰产。很多行家都看好了“小小新丰园”,有的提出想把“小小新丰园”高价买下来扩大栽培。王逢寿摇摇头:“这里很多好东西,是我们老两口这十来年的心血,我不缺钱。”但王老却对同去采访的农科院领导表了态:“如果农科院需要,我这些宝贝全部奉送给农科院。”

  傻

  “这辈子要是为钱活着就不是我王逢寿了。”其实,王逢寿自己就是一棵摇钱树,但他把自己的财富都“摇”给了国家、社会和需要帮助的果农们

  “要想富,栽果树。”这是王逢寿经常对果农说的一句话。离休10年,他帮助过的果农多达2000多人,创造的经济价值难以估量。果农汪淑芳,家住大连开发区董家沟街道英歌石村。这位朴实能干的农家女辛苦地播种玉米、地瓜、花生,还扣两个蔬菜大棚;然而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知流了多少汗,忙活人却不挣钱。儿子突遭车祸,需要钱;女儿读书需要钱,汪淑芳被贫困的生活压得透不过气来。她有幸与王逢寿相识。王逢寿凭一双慧眼认定这位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一定是把好手。有了王逢寿的支持,1997年12月20日,汪淑芳开始扣大棚,给露天的樱桃升温。从此,61米长的大棚里,经常见到一个满头银发、面目慈祥睿智的老专家的身影。汪淑芳按照专家的要求,终于成为国内用大棚“烤”樱桃获得成功的第一人。1998年初春,汪淑芳的54棵大棚樱桃为她带来了13.6万元的收入,汪淑芳像做梦一样成为村里的首富。各地一拨一拨果农来参观,汪淑芳含着泪逢人便讲:“没有王老就没有我汪淑芳家的今天!王老是我们果农的保护神。”在汪淑芳的带动下,全村都动了起来,王逢寿每次去,村会议室里里外外都挤满了听他讲课的人。汪淑芳告诉记者,现在,英歌石村有了省级名牌樱桃“樱哥牌”,家家户户都至少有几百株果树,村里提出了三年内成为“东北第一樱桃村”的目标。“我们全村人的财富都离不开王老给我们的无私帮助”。

  王少翠对记者说第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就是我的救命恩人王逢寿。”2002年在城里下岗后,王少翠与父母在石河租了40亩地,投资四五十万元养鸡,却赔得分文不剩。走投无路时在一本果树栽培技术的书里发现了王逢寿的名字,于是硬着头皮向王老求助。王逢寿和妻子刘桂林二话不说自己坐车来到石河一番考察,给王少翠开出了脱贫致富的“良方”。从此,寒来暑往,老专家成了这里的常客,沉寂的荒山重新苏醒过来,漫山满棚的果树长势越来越好。尽管果树还没有到挂果期,但知恩图报的王少翠姐弟却商量好了一份给王老的“利益”分成。可是这话刚出口,把老专家惹火了:“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你以为我帮你是为了钱吗?我已经80岁了,我工资挺高,并不缺钱!我只是希望有生之年把我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让你们能早日脱贫致富!”

  今年春节王逢寿得了前列腺癌,他在病床上整天用电话与果农交谈果树管理,出院后经常背着仪器和药瓶子急着要到苗圃去。王少翠说,王老身体那么差,还来我这儿给我剪果树作示范。我现在对王老的最好回报就是像他一样毫不保留地为果农提供经验、技术,帮助他们早日致富。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