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人设计师王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9:0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不管工作有多忙,身上的病有多累赘,我一定要设计出最先进的造桥机,让我们的桥梁施工能力大大提高。”

  这句豪言壮语并非出自某位专家学者,而是出自52岁工人王海的口中。如今,这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一局集团桥梁处高级工人技师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他的造桥机图纸已经完成了80%以上。

  王海不是高工,更不是技术主管,论学历“仅仅”是小学三年级。但是,他却先后设计出6台架桥机,在技术改进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在国家级桥梁技术专业会议上与专家学者比肩而坐……

  从一位普通机械钳工到高级工人技师、技术“救火队员”,工人设计师王海书写出一段人生传奇。

  迄今为止,王海已经参与了几十座桥梁的建设,完成技术革新与改造项目43项,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23项,累计节约资金近千万元。

  王海的胸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金光闪闪。“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

  尽管过去了整整36年,王海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成为工人的那一刻。

  1969年,17岁的王海来到中铁一局桥梁工程处报到,成为桥梁建筑工地上的一位普通钳工。一卷破旧的行囊中,藏着6本小学三年级课本。

  陪伴着小王海的,还有父亲的嘱咐———“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

  不过,年轻的王海并不清楚好工人的真正内涵。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工地上常常整天一言不发,只是知道一心干活。

  然而,在岗前培训中结识的成守勇师傅,让王海这个农村娃大开眼界。成师傅不仅焊工技术高超,机械制图能力也非常突出,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一张草图,显得那样出神入化。

  这一刻,王海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就一手好技术,要像成师傅干得一样好。

  为了弥补知识上的差距,王海自费购买了钳工、电工、电焊等多工种基础知识书籍,开始了默默而又艰难的自学。他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枯燥的专业书籍如同一座又一座横亘在眼前的高山。为了征服这些山峰,他几乎用去了自己全部的工余时间,工棚成为没有老师的课堂。

  当时,铁路机械设备很少,工地施工几乎都是靠体力,劳动强度相当大。一天下来,常常累得筋疲力尽。然而,困难无法磨灭年轻人的志向和决心。王海不顾夏日蚊虫叮咬的满身红斑,不顾腊月寒风冻裂的麻木手脚,埋头在书本当中。

  工地的学习条件是相当简陋的,王海不得不首先琢磨一个又一个窘迫的“创意”———他从工地上捡来废弃的水泥纸袋,抽出中间干净的部分装订成本,用来记笔记和画草图。三视图透视原理不容易弄懂,他就用萝卜和土豆刻出机件模型,摆在眼前看个没完没了。

  工地上的王海似乎是一个矛盾的人———可以一天不说一句话,又可以为了技术问题滔滔不绝地说上一整天。每一项工程完工后,他都缠住技术员和老师傅,成堆的问题问个不停,非要弄得清清楚楚为止。

  随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王海开始尝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工地上的架子车改过,输送混凝土的灰斗改过,灌注混凝土的漏斗改过,这位年轻人成了工地上的小“技改明星”。因为老趴在工作台前琢磨,他的工作围裙破了又补,补了又破,最后厚得都能够剪鞋垫。

  在火热的工地生活中,好学的王海终于成熟起来,积累了丰富的机械经验和动力知识,车、钳、刨、焊这些工艺样样拿得下来,机械制图、工程机械设计、热处理、预应力张拉这些专业理论样样弄得清楚。最令工友们羡慕的,还是王海那手绘图本领,又清晰又准确,4.5米长的图纸照样丝毫不差,照样一次成功。“好工人一定要有真本事”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经济建设汹涌澎湃的浪潮中,王海凭借苦心练就的一身真本事,王海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1984年,京秦铁路东王岭立交桥施工进入桥面混凝土连续灌注阶段。运输工具短缺,人手严重不足,即便大家拼出老命去干,也根本不可能完成规定的任务量,工期延误几成定局。

  焦躁的情绪在工地上蔓延:“完不成任务,我们怎么向上级交代?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家乡父老?”

  “让我试试吧。”王海站了出来,语调平静而坚决。

  在充满犹疑的目光中,王海设计制作出一个联动运输系统,将仅有的4台搅拌机联为一体,效率大大提高。由于混凝土拌和实现了一人操作、十人喂料,原定一个月的任务竟然只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

  “这是我的第一次胜利。”对于有志于成为“工地设计师”的王海而言,这项被中铁一局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技术成果,显然是他个人技改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举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小改小革,迅速成为处里乃至局里的“技术名人”。

  兰州谗柳高速公路太平沟大桥采用多点连续顶推法施工,是国内首例曲线桥顶推。大桥纵向坡度为1.5%,梁体总重8640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由高处向低处顶推,万一出现溜滑,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这一难题让几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头疼了好几天。

  勘察现场,推敲图纸,讨论方案……始终拿不出一个令大家信服的解决方案。

  会议室烟雾缭绕,人人表情焦灼。讨论了好几天,还是一点进展都没有,工期却不能再等下去。

  困顿之中,有人想到了王海。

  “打木楔。”这是王海迅速做出的回答。

  简单的3个字结束了连日的讨论,大梁以每分钟6~8米的速度平稳就位。

  太平沟大桥施工过程中,王海先后14次被紧急召到工地,解决方案比选、设备选型、控制系统试验等方面问题。最终,这座大桥的施工方案和设备选择方案比原计划节约资金211.7万元,并荣获陕西省经济技术创新三等奖。

  1990年,西延铁路刘家沟大桥改建。按照设计,要用顶推法架设长160米、总重3600吨的预应力混凝土三线桥,在替换原有钢梁的同时还不能中断行车。

  经过周密的考察,王海提出了变多点间断顶推为单点连续顶推的方案,并设计出一套顶推机具。在这位工地设计师的手下,千斤顶成为既能顶推又能张拉的张拉顶,一顶多用,安装简易,操作方便。这次工艺创新节约了68.56万元资金,工时节约近2-3,被专家誉为“技术成熟可靠,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春,西北地区最大的斜拉桥———咸阳渭河斜拉桥开工建设。在98米高的主塔施工和挂索的安装中,需要使用成套设备和搭设600多吨的脚手架。

  沉默寡言的王海再一次出手———他专门为主塔施工设计了提升爬模,巧妙地安上起重扒杆,根本不用塔吊配合和搭设数百吨的脚手架,一举节约资金178万元。

  与此同时,王海还大胆改革了国内斜拉桥传统挂索安装技术,采用自己设计的柔性拉杆代替原来的刚性拉杆,不仅简化了程序,还可反复使用。这一改革节约费用80.6万元,并大大缩短了工期。

  重庆北碚嘉陵江大桥架桥机拼装、陕西安塞至延安公路龙门吊架桥机的设计及安全技术鉴定、重庆万梁拱桥院子大桥76米柔性高墩桥梁架设……凡是桥梁处承建的工程,几乎都留下了王海的足迹,几乎都有这位普通工人的技术贡献。

  由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海成了名副其实的“宝贝专家”和“救火队员”,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工点。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桥梁建设的进步,也以自己的精湛技艺和不断创新成为建设浪潮中的一朵闪亮浪花。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铁道部劳模”、“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陕西省‘八五’立功竞赛标兵”……荣誉纷至沓来。王海说:“做一个好工人,就是要做一个有真本事的工人。我想,我没有让父亲失望。”“对社会有用就是对我最大的报酬”

  如今,工人设计师王海名声远扬。

  王海是个工人,却被不少大专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尊为老师。就连大学毕业的桥梁处总工程师符昭星,也总说王海是他师傅。

  王海是个工人,却应邀多次参加全国预应力技术研讨会。在这个桥梁制造行业最高级别的专业会议上,他与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前沿问题。

  当然,毁誉时常相伴而来。一名普通工人热衷技术创新,难免引起些许怪话。

  “只念过三年书,当好钳工就不错了,还想干啥?”有人这样嘲笑王海“不知天高地厚”。

  王海没有理会这些挖苦,依旧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学习技术和提高能力上,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予以回应。

  当然,技术创新的道路并非坦途。

  1992年,王海第一次在神朔线设计爬模,尝试采用人力拉升的新方法。但是,由于未能很好地实现同步拉升,爬模没有发挥效用。

  “当时,压力确实相当大。”王海一下子陷入风言风语之中。有人这样取笑说:“不就是一个工人嘛,看他还敢不敢继续逞能。”

  “当个好工人,就要有所作为。要想做点事情,就不能被这些风凉话打倒。我不仅要干下去,还要干得更好。”王海没有动摇,更没有让那些鼓励他的人失望。

  随后,王海设计的液压型爬模获得了成功。

  单线多点连续顶推、曲线顶推、40米箱梁整体浇注、拆装式双导梁架桥机……在王海和工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又一座的“技术大山”轰然倒下。

  实践证明,“科技攻关少不了工人参加,只有领导、科技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工人结合起来,才能攻坚战难”。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中铁一局桥梁处承担了30多条铁路的建设任务,18次跨越黄河,10次跨汉江,11次跨渭河,足迹遍布全国,建成了特大桥200多座,大桥400多座,总长度达到65913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桥梁建设的新纪录,这都离不开像王海这样的技术工人。

  “在现代企业里,工人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技术工人不可或缺,优秀工人照样能成为企业的技术栋梁。”处长崔科宇这样评价王海。

  遇到困难时不失自信,在成功面前从不自傲———这是工友们对王海的评价。

  “我无非多学了点,多干了点。没有大家的一起努力,也做不成什么事。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我永远都忘不了。”王海一口气说出一连串帮助过他的人———黄发基、李清定、王武勤、戴维、杨西中、徐景明———“他们都给我当过老师”。

  社会沧桑变迁,人们的价值观迅速走向多元化。王海却始终坚守在一个工人的岗位上,对于自己的职业忠心不渝。他说:“有的人选择赚钱,有的人选择求官,这是人家的自由。但是,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优秀的一线工人始终必不可少。”

  在王海看来,自己“天生就不是当官的料”。他多次有过当队长甚至副厂长的机会,最终都一一推辞。“我文化程度不高,又不会说道,还是当工人好,这样更能发挥我的能力。”

  实际上,工人身份始终是王海的自豪。由于长期绘图和看图,他早已成了一个“近视眼”。然而,他只有在绘图的时候才戴眼镜,为的就是怕人说自己“扎知识分子架势”。

  如今,王海早已“名声在外”。不少单位都看上了这位工地设计师的技术,多次以高薪、住房、负责安置家人工作等优厚条件拉他过去。每一次,王海都这样婉言谢绝:“企业培养了我,我理应给企业干。”

  这些年来,王海多次受指派为兄弟单位搞过预应力、高墩爬模、顶推等,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技术,却没有收过分文报酬。

  有一次,王海不仅帮助一家工厂全面改进了千斤顶的设计,最后还将设计图纸送给对方。看到经济效益滚滚而来,厂家提出一定要“表示一下”。王海回答:“一个事情搞成了,自己高兴好几天就非常满足。好东西就得拿出来用,不能烂在自己肚子里。只要设计的东西对社会有用,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报酬。如果你们真要表示的话,就按最优惠的价钱给我们单位供货吧。”“追寻技术之门终生不得安宁”

  1990年除夕,陕西渭南爆竹声声。电视屏幕上,春节联欢晚会已经热热闹闹地开场。然而,王海的妻子徐慧和两个孩子的脸上却没有笑容。

  夜越来越深,王海还是没有回家。

  那段日子,王海一直守在西延铁路刘家沟大桥工地。为了在我国三线铁路桥梁架设中首次实现“连续顶推”,他已经带领QC小组连续战斗了40多个昼夜。

  饭菜凉了。孩子们困了。徐慧趴在窗前向外望了又望。

  “咚咚咚……”突然,屋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孩子们一下子蹦了起来,徐慧更是冲过去拉开了房门。

  “我们把连续顶推搞成了!”王海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一进门便连声地嚷嚷起来。由于没有赶上火车,他是搭乘一辆拉材料的汽车回家的。

  看着两手空空的爸爸,一直等着新年礼物的孩子们失望地哭了。

  看着蓬头垢面的丈夫,一直提心吊胆的妻子忍不住流下心疼的泪水。

  在王海的生活中,1990年的除夕不过是一个缩影而已。从参加工作开始,王海每年几乎都在工地上劳碌300多天,从来没有休过探亲假。对事业的痴迷,让这位工人设计师欠下了一笔笔“亲情债”。

  在儿子王立斌的眼中,很难在家里见到父亲的身影。由于王海一门心思搞设计、跑现场,根本没有时间做家务,王立斌便成了“家里惟一的男人”,六七岁时就自己跑到食堂打饭,十几岁时就扛上百斤一袋的大米。

  在妻子徐慧眼中,丈夫就连梦话都是“高技术含量”的。每次接到任务,王海就进入了角色,走路吃饭都在思考,躺在床上也在念叨。有时候,他甚至突然从睡梦中坐了起来,边说边比划,像是说给谁听,又像是在争论。

  不论是妻子还是两个孩子,至今没有谁愿意和王海一起逛街———尽管他们在一起逛街的机会本来就少得可怜。因为一门心思扎在技术里,王海时常和妻子儿女突然“失散”。大家好不容易找到他时,他要么正在和街边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讨论技术,要么正在盯着塔吊研究动力原理,甚至蹲在铁道边观察火车转动的轮子……

  时光荏苒,王海不知不觉地步入了知天命之年。由于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性膀胱炎,必须靠长期吃药、打针来治疗。为了减少小便次数,每次外出或开会的前一天,王海就开始控制喝水。

  “有人说,艺术之门就是地狱之门,进了门就得终生追寻、不得安宁,其实技术之门也是这样。”桥梁越建越新颖,施工技术和工艺也在不断更新。特别是桥梁处从2000年来,施工生产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处生产经营突破7.8亿元,揽活达到12.9亿元,施工规模空前扩张,高、难、新桥梁比例成倍增加。面对这一切,王海时常感到紧迫的压力,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

  目前,王海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造桥机上。他要设计制作一台体现当代桥梁建设最新技术的造桥机,集制梁、运输、架设功能为一体,采用全自动液压装置,可以适应多种复杂施工环境。他说:“我们一定要设计出最先进的造桥机,让桥梁施工能力大大提高,让外国人看看我们中国工人的智慧。”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