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头脑连线】解读蒋家父子移灵密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9:48 金羊网-新快报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灵柩,在“暂厝”漫长年月后,终由蒋经国遗孀蒋方良提出移灵台北五指山,这一意见日前得到了蒋家后人支持。然而,如同宋美龄“暂厝”纽约待时与蒋介石合葬一样,蒋氏父子也不排除“情况改变”后“移灵大陆”。蒋氏家族两代枭雄,权倾一时,身后却寻寻觅觅,魂何所依?两蒋灵柩安葬台湾,将对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带来何种影响?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本期嘉宾:范海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本期主持:林劲松新快报记者

  新快报: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灵柩“暂厝”慈湖别墅正厅。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暂厝”桃园大溪头寮。2003年1月24日,宋美龄逝世,“暂厝”纽约。为什么都是“暂厝”?

  范海泉: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叶落归根,死人入土为安。因此,蒋介石选择返乡安葬。所谓暂厝就是暂时放置,并非安葬。

  蒋介石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他在内战失败后逃到台湾,但是从来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打算。蒋介石当年在南京时,曾经选定中山陵和明孝陵(朱元璋墓)之间的一块地为墓地,并且建了一座“正气亭”以为标记。按照蒋介石本人的意愿,当然幻想“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

  但是,由于他坚持反共立场,拒绝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使得两岸仍然处于分离状态中,正如当时菲律宾一家报纸所说:蒋介石“梦想返回大陆仍旧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1996年7月8日,蒋介石之子、蒋经国之弟蒋纬国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组会议上,提出蒋介石、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提议成立“移灵奉安委员会”,“以安民心,促进和平统一”,造成两岸间的震撼。

  新快报:当时蒋纬国为何要提出这个议案?为什么没能通过?

  范海泉:一般认为,因为蒋家的失势,台湾仇蒋之风日炽,蒋纬国担心蒋家父子的陵寝被突击破坏,而且蒋氏父子拖了几十年仍无法下葬,因此希望台湾当局能有所安排。

  1997年“两蒋移灵奉安小组”在讨论时一度折衷拟出两案,甲案是移灵大陆;乙案则是先行安葬在岛内,待两岸统一后再移灵大陆蒋家人的故乡;但当时因李登辉主政,基于两岸现实及政治考虑,国民党当时即倾向采取暂厝台湾的乙案,因为一旦把两蒋灵柩移回大陆,不利于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内主流与非主流的斗争未歇,但蒋家人也不愿意接受国民党的主张,以及当时政治气氛等诸多杂因,所谓“国葬”“奉安”始终没有定案实行。1997年9月23日,蒋纬国因呼吸问题和内出血不治辞世,两蒋迁灵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新快报:为什么两蒋灵柩的安放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范海泉:我觉得,实际上大陆对此并不会看得很重,当然,媒体加以报道是必要的。毕竟两蒋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并没有把台湾“独立”出去,还是有功绩的。只有台湾岛内看得很重,因为两人都曾是“总统”,统治岛内多年。在他们的治理下,台湾经济有了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

  新快报:蒋家后人为何会在现在提出“移灵”要求?

  范海泉: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分析此事我们应该看到两个背景:一是2004年台湾“大选”结束,民进党继续执政;二是宋美龄去世不久,而蒋介石去世已近30年,蒋经国也已去世16年之久了,蒋氏后人希望他们能早日入土为安,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实际上这里面可能有着更深刻的含义:蒋家后人已经对国民党失去信心,对台湾的前途失去信心。由于执政的民进党的“台独”立场,必然造成两岸关系持续紧张,蒋家后人由此对两岸统一、对两蒋灵柩回归大陆失去了信心。

  新快报:此事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范海泉:我认为,这件事对台湾的政局影响不大。前面说过,这只是单纯的入土为安。但不排除“台独”势力可能会以此做些文章。例如民进党发言人称两蒋灵柩永久安放台湾对于认同台湾有深刻意义,而台联党指责这是国民党操作台湾本土化议题的一个手段。

  目前看来,这件事对两岸关系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毕竟是死人移灵,我们不要把它太政治化了。(观宇/编制)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