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刻刀在薄纸上游走十一年为《清明上河图》人物补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07:12 都市快报

  广州消息据信息时报报道,广州两兄弟在一卷1毫米厚的薄纸上,采用“浮雕纸刻”神技,耗费11年一刀一刀地刻出了《清明上河图》。他们这种融剪纸技术、木刻技术、国画技术三种艺术手法于一体的纸雕新手法,被专家认为是国内罕见。

  九米长卷重现不朽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前日,记者在广州市民姜世闻与其堂兄姜潮先生的家中,见到了一种国内美术界前所未闻的工艺:在1卷9米长、0.45米宽、1毫米厚的薄纸上,刻出了中国古代美术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令人叹为观止。

  废纸堆里发现名作补全胶片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除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原作,所有现存于世的《清明上河图》,画中所有历史人物仅有550个,姜氏兄弟创作的这幅浮雕刀画《清明上河图》则绘了750个各色人物。

  这还要从1992年的一天说起。那天,姜世闻在—个拾荒者收集的大堆废纸中发现了一张胶片,是一整幅《清明上河图》。他惊喜之余买下了这张胶片,带回家细心研究后不禁大惊:照片上的《清明上河图》共绘了750个各色人物!他下定决心,要用一种独特奇绝的方式,将这幅罕见的传世名作补全。

  刻喜字悟出浮雕纸刻神技

  正当姜世闻在家研究那张神奇的《清明上河图》胶片时,一位同事结婚托他刻个喜字。他刻着刻着,心中一动:何不把《清明上河图》雕刻在纸上?

  在前期创作中,纸易刻破的特点让姜世闻苦恼不已,一不小心,所有努力就全部泡汤。他发现,不干胶纸既有纸的特点又不易碎,但在不干胶纸上一刻,底层的纸就会被刻破,技工出身的他又在不干胶上动了手脚:在纸上加了一种有助韧性的物质。于是一种不怕水、不怕火的新材料在姜世闻手中诞生了。

  发明了新材料,姜世闻又觉得双面刃刻刀一上纸极易刻破纸。最后,他用锯条制作单面刃刻刀作工具。

  11年艰难创作毁掉6稿

  《清明上河图》人物众多,景物复杂,要把这一切用刀一下一下刻在纸上,难度相当大。11年中,身患残疾的堂兄姜潮与妻子离异后,离开东北老家南下广州,与他共同创作姜版《清明上河图》。

  姜世闻告诉记者,一幅如此浩大的纸雕不能有丝毫断裂,这些人物、景物连接处细如发丝,一旦刻断就必须重来,为此姜世闻毁掉了仅差一点就完成的6稿。

  去年7月9日,当姜世闻刻完最后一刀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流下了两行热泪。创作的11年当中,他每天仅休息不到3个小时。原本视力非常好的他,由于超负荷工作过早地戴上了老花镜。现在他的视力很差,刻画时需要用高倍放大镜。

  当一位澳大利亚商人第一眼看到这件宝贝时,当场就开出了30万元的价格。但被姜世闻拒绝了:“我要把它留给自己的国家。”

  工艺堪称国内首创

  姜版《清明上河图》中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记者细心数了数,仅虹桥上的古代各式人物多达100多个,每个人物活灵活现,眼睛小如针尖但状若活人。

  北京美术家协会专业人士刘玉恒认为,“浮雕纸刻”是我国传统纸刻艺术中一种新型而独特的作画工艺,用此来再现不朽作品《清明上河图》,其独创性与高难度可谓令人惊叹,也属国内首创。

  (都市快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