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江苏江阴市打造绿色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09:30 中国环境报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按照统筹发展、富民强市的“坐标”,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8.6亿元。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百强县(市)中,江阴市一举坐稳了“龙头老大”的位置。概括江阴市的辉煌,可以用很形象的一句话:“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养活了占全国千分之一的江阴人,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拥有了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江阴人创造出的“江阴板块”现象,既让人赞叹,又令人称奇。

  追溯“龙头老大”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看到江阴人走的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

  GDP要增长,COD要下降

  在江阴市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之后,为给经济社会发展腾出更大的环境空间,江阴人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挑挑拣拣选项目”。2003年年初,江阴市全面提高了招商引资的“准入门槛”:对5000万元以下印染项目、1000万元以下化工项目和年产1万吨以下聚乙烯、苯乙烯合成项目等15类建设项目一律“亮红灯”。江阴市曾引进了一个投资为6亿美元的特大项目,最终因占用环境空间太大而被否决。3年来,江阴市环保局先后预审建设项目9521个,对343个污染严重的项目予以了否决。经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目前江阴市工业企业中轻污染、无污染企业已占90%以上。

  提高“二升一”标准,确保增产减污

  近年来,江阴市用于工业污染的直接投资达到了16.4亿元,全面提高了各类污染治理设施达标排放档次。2004年年初,江阴市政府又做出决策:全市159家企业必须于今年10月底之前,全面实现由二级达标排放标准向一级达标排放标准迈进的目标,这些企业实现了“二升一”之后,排污总量又会减少30%以上。

  工业项目增加,污染排放口减少

  近年来,江阴人大刀阔斧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举建成了26个村镇级工业园区,初步实现了“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目标。接着,江阴人又向“工业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的目标迈进,2003年年初,江阴市政府决定,利用3年时间,在26个工业园区全部建成26座万吨级污水处理厂。为此,江阴市政府出台实施了每建设一座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就由市财政补贴300万元、铺设污水管网时每减少一个排污口就奖励5万元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大大激发了村镇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村镇共投资4.34亿元,开工建设2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总能力达到30.5万吨,现已建成日处理能力18.5万吨,而市政府用于补贴、奖励的资金就达到7000多万元。这些村镇污水处理厂今年年底全部建成投运后,全市工业企业的排污口将由900多个减少到100个左右,使全市排污总量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

  清水遍地流,污水归槽走

  2003年以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8000多万元,对全市农村8000条“家河”开展了全面清淤整治,使“家河”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实现市区“活水”流动,投入4500万元建成了黄山港闸站、东横河水道枢纽工程等,利用长江潮位差的变化,引进洁净的长江水到市区,使城区河道水质全部优于四类水标准;针对张家港河流域“死水一片”的污染状况,投入1.18亿元,对全流域进行综合整治,打通了“断头河”,建起了“死水变活水”的生态调水系统,一举攻克了遗留多年的水污染“顽症”。

  此外,2004年江阴人全面向开山采石宣战,截至今年6月8日,一举使全市92家矿山企业全部关闭,并启动实施了石宕复绿工程;为有效遏制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江阴人先后封掉303眼深水井,每年减采地下水3900万吨,并建起了通往全市各村镇的自来水供水网络;为打造“绿色江阴”,3年多来,江阴市共投资2.5亿元,相继实施生态绿化工程,相继建成5个大型生态公园,使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69%。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