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界呼吁媒体致力消除对艾滋病患者歧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15:56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黄燕丘昭)日前于清华大学举行的首届艾滋病报道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媒体记者一致认为中国新闻界应该共同努力,携手打造一个更加宽容和理性的艾滋病报道环境。 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约8万,分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各界一致认为目前中国艾滋病防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艾滋病
十年前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毒的李想坦言:“我不喜欢记者。”在他看来,当今社会对于艾滋病人的歧视,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期关注中国艾滋病形势的前传媒工作者欧迪龙认为,现今中国一些媒体对于艾滋病进行的相关报道有失准确和全面,缺乏人情味,同时对接受采访的患者、感染者及其家人没有做到有效的保护。 欧迪龙说,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多与吸毒、性有关,在许多照片和文字的描绘下,他们都给公众留下了惊恐的印象。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和感染者看上去和健康人群并无区别。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李楯教授认为,作为“效果放大器”的媒体应积极致力于消除社会对于艾滋病的种种歧视。 李楯说:“对艾滋病,存在着双重污名化——不仅这个病很讨厌,而且患者和感染者本人会被认为是有问题的。而事实上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人并不比死于事故或自杀的人多,且感染者是与你我一样的人,甚至是处境更差的人。”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89%的受访者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 李楯说,媒体应努力反对和消除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其家人的歧视,充分发挥其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以构筑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的、有效的沟通平台。因为消除歧视、减少恐慌不仅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对防控艾滋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艾滋病信息资源中心项目协调人司马杰提出,对于艾滋病的报道应该更加全面。艾滋病并非意味着坐以待毙,许多感染者的献身说法令人钦佩,而很多家庭收养艾滋孤儿更是让人感动。 长期从事艾滋病报道的新华社高级记者熊蕾提出了“平视”和“透视”的原则,即对于有关艾滋病感染者的采访报道应待之以平常心,而非总是将其定位于所谓的“弱势群体”。同时,此类报道应力求深度,寻根溯源。 相关专题:中国积极防治艾滋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