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一个小公司怎样骗得建筑一级资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17:09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朱玉、朱旭东)此次采访缘起一个举报的电话,作为记者,我们在电话中听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尽管已经在采访前做了很强的心理准备,明白就是为了“打假”而来,但我们还是被面前让人瞠目结舌的造假惊呆了!
手里厚达半尺的资料证明一个完整的造假过程:江苏宜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如何在长达一年的造假资料准备后,摇身一变,把自己变成颇具实力的大企业,然后骗取国家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水利水电二级资质、土石方工程二级资质,最终达到招摇撞骗、不当谋利的目的。 这个造假故事发生在江苏宜兴市申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以下是这家企业在骗取资质后承接的大工程:环太湖大堤工程、宜兴市烧香港河道工程、横山水库工程、江苏海门县南海大桥、宜兴市世纪广场等。 当把企业的假资质联系到修建环太湖大堤——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再联系到人们耳熟能详的“豆腐渣”工程时,我们的手心出汗了。 谁在造假?谁又在支持造假?假合同 宜兴市申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宜兴市水利市政工程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之后在2003年9月改制成私营企业。 2001年7月,这家企业开始申报以上所提到的各种资质。此前的一年中,申报资料的“准备”已经开始。 公司私刻了8枚公章,其中包括:上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上海市嘉定区市政管理局、湖南凌津滩工程建设处、赣州地区水利电力局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等。这8枚公章用于伪造三份完全虚假的大型水利、水电、市政工程的施工合同,这三份根本不存在的工程合同是:造价为五千多万元的上海市嘉定区城北污水管网工程、湖南凌津滩水电站主体土建工程施工合同和龙潭电站大坝续建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为配合以上三份假合同的使用,私刻的假公章还用在了相应制作的假合同中标通知书、开工许可证、竣工验收报告、证明书等等资料上。 造假的整个过程繁琐而细致。可以说,如果不到现场一个个核实,有时确是真假难辨。在一张假的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中标通知书上,煞有介事地打上了防伪的条形码,还在下边加上了注释:“本通知书左上角无条形码无效”。但通知书上的鉴证单位——上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却断然否认这是他们发出的中标书。他们指出,以这个办公室名义盖在中标书上的公章肯定是伪造的,因为与真的规格完全不同;中标书也是仿制的,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启用条形码;经办人名字确有其人,但中标书上标注的时间中他根本没有在公司,也没有签字的权力。 公司曾在上海市沪宜路改建工程中承担了一份价值783万多元的工程合同。在假资料中,这份合同总金额前被加上了“7”,立刻变成了一份总造价7783万多元的施工合同,连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一模一样。 为了造出强大的施工能力,宜兴市申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上报了工程钻机、挖掘机、铲运机等近120台大型施工机械。他们伪造了大量虚假的工程、施工机械等发票,上面标注着公司购置大型施工机械的名称、购买的金额和时间,以应付资质标准中对企业自备自购工程设备的强制性要求。但百密一疏,这里明显地露出了马脚:几张1990年购买机械的发票,发票的印制时间却是1997年!知情人告诉记者,公司申报一级资质时,也就是它向国家拍着胸脯吹牛的时候,公司实际上只有一台挖掘机。 为让自己看起来具备诚信度和美誉度,这个胆大包天的企业还伪造了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为其建造高速公路颁发的“市政金奖”证书,也把它作为自己的功绩,复印在资料中。下面的注解写着:“上海市沪嘉高速公路西延段永昌路大型立交桥被评为上海市白玉兰奖”。与这份假荣誉证书并肩而立的,是当时的中央最高领导和上海市领导为这条高速公路剪彩的照片。 乍一看荣誉与工程十分配套,可假的就是假的,在这个荣誉证书上,假的痕迹同样出现了——造假者打错了颁发单位的名称! 假人员 记者来到这家公司采访,要求见公司的管理和技术核心“三总师”——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公司回答说,其余两人都出差了,只有总经济师在。 随后,号称为企业总经济师、名叫蒋锡林的人与记者谈起了公司的情况,以下为谈话的节选。 记者:“公司有多少人?工程技术人员有多少?” 蒋:“七百多人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00多人。” 记者:“可这个人数不符合市政建设一级资质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最低要求啊!” 蒋满脸愕然:“是吗?我不知道资质要求人数多少。” 记者:“请问你是哪年当的总经济师?” 蒋十分迟疑:“记不清了。1995年?2002年?” 其后,记者从公司的内部文件中发现,蒋锡林本人1999年12月30日被公司任命为施工队队长。 记者:“请问你们公司的总会计师叫什么名字?” 蒋:“我不记得了。” 不但蒋锡林说不出,在座的3名公司领导均说不出总会计师的名字,只好当场去问。 记者:“一级资质中,总经济师的职称要求必须为高级职称。你的职称是……” 蒋:“唉呀!我连考了几年,因为外语不过关,高级职称一直没有拿下来,我是中级职称。” 记者:“你们公司的股权是如何分配的?” 蒋:“这我可不知道。” 为了核实公司上报的人员名单,记者找到了假名单上的总会计师许申楣,许申楣表示,他并不去公司上班,也从没有拿过公司的报酬,许申楣老人,是另一家公司的总会计师。 公司内部人员说,有时上面来人检查,要求必须有总会计师在场,这位挂名的总会计师因从未接触过公司的业务,所以看不明白报表,事先还需要公司的财务人员为其解释一下。 据记者了解,假名单上的总经济师,自企业上报资质之前,他就停薪留职去外地任职,几乎很少在公司出现;假名单中的总工程师,虽然在公司确有其人,但并不是技术上的总负责人,只负责一些日常杂务。 在企业上报的人员资料中,企业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为318人。但是,从企业自身的内部报表上可以看出,这家企业在申报资质时,只有固定职工93人。真正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二三十人,远远不能达到国家市政一级资质中的“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不少于240人”的要求。 一级资质要求高级工程师不少于10人,公司上报为17人,实际只有2人。 一级资质要求中级职称不少于40人,公司上报为77人,实际只有12人。 离开公司时,在入门处,记者看到了一张包括蒋锡林在内的、只有17人的公司2004年6月考勤表。 假招标 宜兴市申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造假过程中,有一项确确实实是真的——他们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真帮助。 这家公司在造假过程中,得到了宜兴市水利农机局、宜兴市劳动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些部门为其提供了虚假、虚构人员的劳动合同、调动介绍信等。宜兴市建设局作为其上报资质的最初一级台阶,应该是最为了解情况的,也是极力帮其隐瞒真实情况的。 知情人介绍,在上报资料前,公司到水利农机局和局下属的几家企业去“借人头”,同时借到的还有与“人头”相对应的身份证、职称证书等,因为包括企业职工职称资料在内的资料作为申报资质必要条件,必须具备。 在公司上报到建设部的假人员名单中,记者发现了宜兴市水利农机局已退休和现任几位副局长的名字,他们都作为普通员工出现在假名单中。反映一个企业的施工能力的重要指标是项目经理,市政一级资质的项目经理要求企业至少拥有12名,这时,这家企业也只好报用其它单位的。 宜兴市水利农机局局长陈冠平在公司造假期间,兼任公司的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工商局登记表明,宜兴市申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至2001年7月方才变更法人代表。这一切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无论是领导还是其他人员,宜兴市水利农机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对这家公司的造假行为“知情同意”。陈冠平没有接受我们的采访。 知情人表示,这家公司的资质连评国家三级资质都十分勉强,以前,他们就是用上述手段得到了国家市政建设二级资质。 据了解,设立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就是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建设部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共审批市政建设一级资质426家,江苏省内共有16家,因此等级资质要求起点较高,一些偏远省份甚至没有一家企业具备此资质。 曾在公司工作的财务科长吴文杰告诉记者,拥有市政一级资质的企业要求注册资金最少为4000万元,但这个企业的原注册资金只有386万元,为通过验资,企业是用贷款和造假的方式解决的。他向记者出具了两张贷款和还款存根,记者看到,贷款日期为1998年12月28日,还款时间为第二天,贷款还款金额为1350万。 这家公司骗到了金字招牌后,因其不具备施工能力,只好将中标的国家重点工程环太湖大堤、烧香港工程等转包给若干个小施工队。据记者了解,这样的国家重点工程在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中,一般有着严格规定,要求为保证工程质量而不许转包他人。同样是知情人表示,公司根本不会做土方工程,所以必须要转包。不但如此,公司还曾将自己的资质出借他人。 另外,记者还看到了几张写着其他公司名称的、国家重点工程招标通知书和未中标通知书。公司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张本不应出现在申达公司的通知书,就是这家公司在参加国家重点工程招标中私下与其他公司串标,并让其他公司陪标的铁证,就连其他陪标公司交纳的投标保证金,都是宜兴市申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派人提着现金去交纳的。 据记者了解,因这家公司同时还存在着隐匿国有资产和偷漏税及水利农机局领导涉嫌受贿等问题,举报人向江苏省检察院、宜兴市公安局等多次多方举报,假造公章、隐匿国有资产及偷漏税等问题已经当地公安局、审计局等查实,但至记者到宜兴采访时所有部门均是水波不兴,公安局也没有立案查处,公司有关负责人逍遥法外,继续利用假资质行走社会,举报人反而受到了打击报复。 记者问公司人员,“没有相应资质而承接高资质才能承接的工程,是不是很危险?” 他们回答:“很危险,尤其是技术要求较高时更危险。” 采访之后,记者听到了宜兴市政府轻描淡写的解释——“这是企业行为”,但记者认为,这次涉及到宜兴众多政府部门的造假行动,所有的一切,恐怕不能用一句“企业行为”来解释吧! 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表示,他们在进行上报资质审查时,确实注意到资料复印件与原件的审核对照,但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公司提供的原件就是真正的假货。 一个小公司,用假资料连闯宜兴市、无锡市、江苏省、建设部四道关卡,最终得到国家资质,其中的运作,恐怕也不是这个公司自己所能一力承担的。 谁在其中助纣为虐,为造假企业保驾护航? 谁在其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如同国家眼珠子一样的重点工程落入这等肖小之手? 在这场上骗国家、下骗百姓的造假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