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查得出的叫兴奋剂 查不出的叫高科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17:41 新周刊

  文/达达图/新周刊图片库

  很多人忘了鼓掌,因为他们没预料这个球会进。

  欧锦赛小组第一轮,在距离球门二三十米的地方,前面有人墙,还有守门员詹姆士把住最后一关,距离又看似那么遥 远,伤停补时的那个3分钟时间里,齐达内要踢进那个任
意球几乎不可能。然而,他一起脚,球旋转着优雅的弧线晃过人墙, 所有人都以为球会在守门员的五指当中,但事实上,当全场欢声雷动的时候,詹姆士还傻傻站在那边。英国的球迷开始咒骂: 傻了他,没看到球吗?

  其实怪不得詹姆士,他确实没看到球,事实上,这极有可能是一次运动动力学原理制造的精彩的科学魔术。

  欧锦赛上的体育魔术秀

  齐达内踢出的球究竟是如何飞进球网的?

  凯斯·哈纳博士是研究气流运动情况的软件专家,他认为:“齐达内踢出的这个任意球之所以如此轻松地飞入英格兰 队的球网,道理其实很简单:詹姆士直到皮球飞过人墙才看到球,可这个时候他已经来不及反应了。”谢菲尔德大学的马特· 卡尔博士也同意哈纳博士的解释。齐达内踢出的这个球球速很快,而且带有弧线。这次使用的无缝皮球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谢 菲尔德大学所做的风洞试验中发现,由于这种足球的表面更加光滑,周围的气流可以从湍动过渡到平稳,增大了下沉力,使球 的飞行轨迹的弧度增加,加大了守门的难度。另外,皮球的快速旋转也使皮球的飞行轨迹呈弧线,这就是著名的马格纳斯效应 :当皮球旋转时,在旋转的皮球的一侧,气流的方向是相同的,压力减小;在另一侧,球的表面运动正对着气流,压力增加。 这种压力的失衡产生了一种侧力。研究显示,在时速15英里以上,这种力持续平稳地增加,这种突然增加的力量使得皮球在 下沉的同时向一侧运动。

  牛津大学和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家提醒说,守门员自始至终要注意皮球飞行的两个角度:垂直角度和水平角度,才能 守住这个球。然而他们发现,亨利在皮球进行弧线运动的最重要的时刻,往前刻意的奔跑吸引或阻碍了詹姆士的注意力。好了 ,这群精明的科学家们已经把这个入球的科学技术原因完全丑陋地解剖出来了:新足球在马格纳斯效应下变得异常快速并且容 易下沉,在这急需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亨利的奔跑吸引在短时间内必然导致视线的分散,守门员要重新发觉足球的运动需要一 定时间,因而看不到足球。谢菲尔德大学一位教授故作神秘地表示,亨利在那个时候那个场合的出现很大可能不是偶然,而是 战术。“这是一次经过科技精确推演的进攻。”他说:“说到底,这又是一次体育科学家的魔术秀!”

  喋喋不休的体育魔术家们

  是的,无须大惊小怪,科技已经渗透了体育。不细心的人也很容易发现,每次一到什么比赛,总有一群科学家喋喋不 休。太多体育爱好者憎恨这群体育科学家,他们的大嘴一直哝哝个不停: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他们详细地分析了应用 空气动力学原理制造出的7.4公斤重的碳纤维自行车,怎样让美国夺得100公里团体赛冠军;2000年公布谜底的是, 斯皮多公司的“快皮”仿鲨鱼皮泳衣如何让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在悉尼奥运会上熠熠生辉;黄金联赛上,这些臭嘴也不让大家 沉溺于对英雄的崇拜中,尖锐地指出美国运动员约翰逊和琼斯是凭借耐克为他们打造的“金缕鞋”、“水晶鞋”而在百米赛场 双双夺冠。这场欧锦赛他们更是令人生厌,一场球赛下来由从入球原理到足球构造七嘴八舌的评论,几乎无孔不入。这感觉就 像是你在看魔术的时候,有人在你旁边不断地讲解手段。更让人厌恶的是他们揭露的事实:体育早已沦为科学的俘虏,变成了 地道的科技魔术!

  这一群由科学家们组成的超级体育迷,身影无处不闪现,从奥运会到世界杯,甚至小到国内联赛,他们总会令人生厌 地被人注目着,一次次耸动地挑起体育中的科技问题,骄傲地戳破每个体育成就背后的科技秘密。他们的名字就是体育科学家 ,研究体育中的科技问题,并把科技最终运用在体育竞技中就是他们的工作,别以为这是个别,事实是每一个成功的运动员背 后都有一批十几个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小到一个射门趾头的运动,大到整个战术的安排,都有大量精密的科学推演,从这 个意义上说,金牌是被科研出来的。而他们之所以每次总要令人生厌地争论个不停,是因为他们必须找到买主。作为被市场化 的一个职业,他们只有通过炫耀自己的专业判断获取大俱乐部或者国家队的青睐,才能找到工作。

  研制“世界冠军”的高科技账单

  2004年6月23日,那种常见于足球比赛里的小喇叭在广州市沿江中路一家酒吧内大作,一个外国人在标有科技 沙龙字眼的讲台前向大家打招呼。他叫史蒂夫哈克,是英国总领事馆邀请来华的体育科学专家,他也是刚才分析齐达内进球的 谢菲尔德大学马特·卡尔博士的同事,“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工作是研究贝克汉姆的射门。”史蒂夫对《新周刊》记者说。

  史蒂夫讲了一个例子,比如他们谢菲尔德大学和日本Yamagata大学的学者联合进行了一项实验,对上届世界 杯预选赛中贝克汉姆踢进的一粒“落叶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他的运动轨迹落脚位置,重新以物理力学推导出模式,然后提 供给运动员学习。在学习当中,他们会给每个运动员的各个关节安上微小的信息发射仪器,就能掌握运动员运动轨迹于模式的 差距,然后一步步训练。

  事实上这么做的不止是英国,美国在这方面更是领先,以美国选手席林为例,在每天的训练中,他的心血管、肌肉神 经、骨架、新陈代谢以及心理状态,都仔细地由一群专家评估与分析,他的身体似乎已成为价值数百万元科学实验的产物。一 种由数百万元堆砌出的快速传导运动服,由6种材质制成,针对身体各部位不同的功用设计。例如在两手与右腿部位使用的材 质是几千颗微细的玻璃珠,可以让肢体自由运转,穿上这件运动服时,选手在滑冰竞赛中如获神功。

  这些新科技还有训练专用的配备。美国每个选手得背一个轻型氧气筒,帮助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胸部得贴着微监测 器,测量心血管功能正常与否。此外,美国训练中心今年也首次使用一种录影装置,记录选手每一时刻的活动状态,其中特制 的电脑软件,可以将运动员的动作以每一秒的细微程度分析;也可以同时记录下两名选手在没有竞争下的个别表现,加以比较 。选手们表示,不敢确定高科技式运动训练带来的作用是否很大,但自己的体能与技巧增强的确是事实。

  “而这样的花费无疑是惊人的”,也在当天发言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胡小明说:“一个世界冠军背后是一 群科学家,一个小小的细节都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比如贝克汉姆的球鞋,从他的脚的肌肉关节结构,再到比赛场地的不同都 需要特意打造不同的球鞋。我的许多学生、同学就在中国国家各级运动队当中从事这样的工作,估计算一下,打造一个世界冠 军至少需要上千万的费用!这笔费用哪来呢?西方是市场化了,比如贝克汉姆的球鞋就由阿迪达斯承包,而我国还是举国办体 育,大都是国家出钱。”

  赛场上的运动员,实验下的小白鼠

  “其实史蒂夫他们英国人算老实的,他们大都还使用物理力学原理,现在的事实是,运动竞技已经从物理力学的明争 转到运动化学的暗斗。”胡小明教授说。

  “运动化学是指兴奋剂吗?”记者问到。

  “现在有一个说法是‘查得出的叫兴奋剂,查不出的叫高科技’,只有当新发明被规定为兴奋剂时才违法,但是,高 科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断翻新。其实这早已是运动界默认的规则了!包括以前的马家军,现在美国的琼斯,你看我们国家 游泳队在一次参加比赛中不是提着药被人追着跑吗?那只能说她们的药落后了而已!”胡教授也不讳言:“是人类让自己成了 实验的白老鼠!”

  不过,运动的畸形变化可能还不止于此,在体坛内一直有一种传说,澳大利亚的天才游泳选手索普是通过基因改造出 来的,他的大手大脚都是生物科技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胡教授和史蒂夫都没有证实。

  可以证实的是,6月19号日本宣布将通过提取那些冠军选手的基因,挑选改造运动员。据悉,该计划已经在实施, 日本国立体育科学研究中心计划首先建立一个曾经获得过金牌的日本优秀运动员的遗传基因库。该中心已请求日本文部科学省 和日本奥委会对此计划予以帮助。体育已经从化学药剂又进一步深入到生物科技。

  在“更高更快更强”堂皇的标语下,运动员一次次突破的人类极限,却可能已经是人类的底线,运动员最终成了高科 技实验的白老鼠。出于对体育问题的认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已经修正了“更高、更强、更快”的极端口号,以“更干净、 更团结、更人性”作为补充。因为他知道,要么还体育本来面目,要么只能静待它的死亡!

  相关专题:新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